卵巢滿腫瘤!她開刀才知「四期胃癌轉移」 免疫療法打4次續命
▲卵巢滿腫瘤!她開刀才知「四期胃癌轉移」,免疫療法打4次續命。(圖/網路資料)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一名60歲的女性腹痛就醫,檢查發現卵巢塞滿腫瘤,被診斷爲卵巢癌,沒想開刀後才發現是四期胃癌轉移,原本患者以爲自己不久人世,但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免疫療法藥物治療,使用了4個療程後腫瘤明顯改善,雖後續因副作用停藥,改打傳統化療,但病情控制良好,至今已過了1年多,腫瘤仍持續縮小。胃癌好發於亞洲族羣,臺灣每年約新增4000名病患,在癌症登記排名第9位。雖然死亡率有逐年下降趨勢,但早期病患難以診斷,仍是治療上一大隱憂。不過,現在針對晚期轉移病患,已有3款免疫療法納入給付,胃癌也在使用範圍,且有一款藥物無須檢測生物標記,較易申請給付,成爲晚期胃癌患者一大福音。收治該名患者的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早期胃癌治療以手術爲主,但手術切除後若未好好治療,有5成患者在5年內會復發,復發者中,有9成又會在2年內復發,針對二度復發的二期、3A、3B期別患者,健保已有給付輔助化療藥物,可降低15%複發率,但若是更晚期的病患,就只能走標準的化學治療。趙毅提到,病患接受化療後,會有白血球降低、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讓治療難以持續;免疫療法雖只對15%患者有效,存活期卻明顯延長,亞洲第三期臨牀試驗中,臺灣收案的35名患者中,有24%存活超過1年、10%超過2年,但打安慰劑的患者,平均8、9個月就往生。臺北榮總至今已有300多位使用免疫療法的癌症病患,其中又以肝癌超過150例最多,胃癌患者雖僅有12%佔比,但病患反應均良好,幾乎所有病患腫瘤都有縮小趨勢,還有一位幸運病患,接受療程後腫瘤完全消失。
▲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醫師。趙毅解釋,免疫療法是利用免疫檢查點機制,讓患者透過自身免疫力攻擊癌細胞,這跟傳統中醫的「把免疫力提高,病就好了」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衛福部自2018年才通過新型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在胃癌適應症,今年4月1日才正式納入健保給付,雖然須符合二、三線治療失敗後,肝腎功能、活動力較佳等「天龍國條款」,但順利通過門檻,每次療程可省下14萬至25萬元。該名60歲的女性,是從2017年8月至11月施打免疫療法,一開始有出現重症肌無力的副作用,眼皮開始下垂,但因藥物反應良好,經評估後仍繼續施打,直到打完第4個療程不久後,纔出現氣喘、心跳加快等症狀,緊急到急診就醫,發現是免疫治療引發的心肌炎,投以類固醇治療後,心舒壓從原本的38%回到正常標準68%。「基本上T細胞吃到哪裡,副作用就到哪裡。」趙毅坦言,免疫療法副作用發生率不高,僅有5%,但範圍卻遍及全身,甲狀腺功能異常、腦下垂體功能喪失、肺部浸潤、肝功能異常、腹瀉等都是常見症狀,若放任副作用惡化,約有1.5至2%會死亡,因此病患的教育十分重要,「我們會告訴他,不舒服一定要說,才能即時給予類固醇治療。」4月1日起通過健保給付的3款免疫藥物,在食藥署適應症中,除了胃癌外,還適用於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等多種癌別,健保一年編列8億預算,限用800人,與全臺符合條件的1300人相比,根本供不應求,期盼衛福部能投入更多資源幫助晚期癌症患者。趙毅表示,在2款可供胃癌患者使用的免疫藥物中,有一款無須檢測生物標記,預計較容易申請給付資格,呼籲癌友儘快與醫師諮詢。不過,他也感嘆,臺灣與日韓相比,第一、二期的早期患者相差了20%,近15年來完全沒有進步,呼籲政府能將胃癌納入常規篩檢,尤其有糞便潛血的人,更應定期接受胃鏡、大腸鏡篩檢,內視鏡醫學會也要加強訓練醫師的敏感度,才能及早揪出病兆,及早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