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可以這樣學?小學生運用“大數據”看蘇軾讓網民驚歎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趙琬微 孫琪)日前,一則《當小學生遇見蘇軾》的微信文章刷爆了朋友圈。許多網民對小學生的“蘇軾大數據研究報告”驚歎不已。
那麼,這些孩子們是如何做到用大數據來分析蘇軾的?其中老師和家長的“貢獻”又有多大?11日下午,記者來到清華附小,瞭解“蘇軾研究”的前因後果。
讓人“歎爲觀止”的小學生作業
“首先,我和徐子昂把蘇軾的3458首詩詞都找了出來,大概有25萬字。我們發現唐詩宋詞有9552位作者創作了276545首詩詞。平均下來每位作者要完成28至29首詩詞的創作,而蘇軾一個人就相當於120位詩人……”這段分析來自5名六年級小學生的作業——《大數據分析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
《蘇軾的朋友圈》《蘇軾的心情曲線》《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單看這些創意性和專業性的研究報告,很難跟小學生聯繫在一起。但是這僅僅是清華附小“蘇軾研究”衆多作業中的一些,其中用到了問卷調查、詞頻分析、數據統計等研究方法。
“適逢蘇軾先生誕辰980週年,清華附小開展了一系列致敬蘇軾的活動。從今年3月學習蘇軾詩詞開始,經過半年多的積累、選題、研究學習,每個班級陸續彙總成果,還有很多沒有發佈。”清華附小校長助理湯衛紅說,此前各個班級也經常在微信上發佈學生的研究成果,這次點擊已經超過100萬,真是令人感到意外。
探究式學習不是“一蹴而就”
“去年我們研究了魯迅,孩子們有人研究魯迅的 炒房 經驗,有人研究魯迅愛吃什麼,有人研究魯迅的鬍子、有人研究魯迅談戀愛書信……”一位老師介紹,其實孩子們從幾年前就開始接觸小課題研究,逐步培養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並不是臨時突擊的結果。
比如,寫出“大數據蘇軾”的同學,在三年級的時候首次參與研究“蘿蔔苗、小麥苗”的成長規律。他播種了兩類種子,每天觀察、比較它們的成長情況,測量、拍照,最終寫成一份總結報告。在隨後的幾年裡,他又陸續參與了“春運中的數學”“如何用壓歲錢理財”等十多個小課題,逐漸掌握了數據分析的能力。
對於帶領班級40多個學生做小課題的連潔、易博兩位年輕教師來說,孩子們快速的成長“倒逼”着他們繼續成長。作爲班主任,他們的辦公桌就設在教室的最後一排。平時上其他課的時候,他們也在聆聽、學習。這種“融合式”教學,讓不同學科的老師互相瞭解、合作,激發出新的想法。
7年前,清華附小開展了課程改革,探索了在新時代的學習方法。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分年段開展“小課題”學習。從測量大樹、教學樓高度到主題式研究,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們的研究能力。
清華附小六年級學生家長任先生說,他的孩子從低年級就已經開始做類似的作業,並沒有覺得難度很大。一般情況下,他不會幫助孩子做作業,只會引導孩子,讓其獨立完成。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副主任王凱說,這種“探究式學習”一直是近年來北京市基礎教育領域所提倡的。2015年,北京市教委印發《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提出中小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於10%的課時用於開展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在此背景下,許多學校開發了自己的特色課程。“從單一的學科式教學,到綜合的項目式學習,體現了教育理念的轉變。”王凱說,長期以來,我們的孩子學的知識多、思考的問題少,現在正在努力突破,培養孩子們的能力以應對新時代的挑戰。
浙江大學教授吳飛認爲,這種創新彌補了當前中小學教育的不足,加強對於學術研究的基本訓練。幫助孩子將興趣順利轉化成爲實際的成果,這正是基礎教育應該做的事。
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李小汾表示,探究式學習通過課題展開教學的方法對培養小學生的資料收集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都很有幫助。這種嘗試值得鼓勵,期待能在全國更多的小學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