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最殘忍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怕你
作者:洞見muye
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過這樣一段話:
“最殘忍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怕你。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負,那他一定會被全世界欺負。
父母要允許孩子適當的頂嘴和叛逆,不要成爲孩子的第一個霸凌者。
不要永遠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去指責批評甚至辱罵孩子,擺出一副我就是權威的姿態。”
很多父母爲了讓孩子服從管教,便站在家庭權力的頂端,對孩子進行各種施壓,讓孩子害怕自己。
可父母的每一次打壓,都意味着孩子長大後,面對這個世界多了一分怯懦和恐懼。
01
中國傳統家庭結構類似“君臣”:父母是君,子女是臣,父母的話就是聖旨,容不得反抗。
他們希望以此達到一個目的:一個警告的眼神,一句口頭的警告,孩子就會立馬變得乖巧聽話。
但長期在驚嚇恐懼氣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性格壓抑、膽小自卑,安全感缺乏。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26歲的小林,經常患肺炎,求醫問藥無數,都無法根治。
其實從一開始,小林就知道自己經常患病的根源是什麼——六歲那年他誤吞了一個哨子。
他的父母非常強勢,隔三差五就對他一頓批評,而且不允許孩子挑戰權威。
因爲擔心父母責備,誤吞哨子這件事他一直瞞着沒有告訴父母。
“小時候真的很怕挨父母罵,所以即便知道出了問題也不敢告訴他們。”
直到二十年後,因爲一次重度肺炎,醫生在他的支氣管中找到了哨子,這件往事才被翻了出來。
很多父母雖然愛孩子,卻用最嚴厲的語言、最猙獰的面孔,攻擊孩子的身心。
他們認爲這麼做,孩子就會變得乖巧聽話,但其實恐懼只會把親子雙方推向相反的方向。
最後調教出來的孩子,不是懂事聽話,而是疏遠和自我信心毀滅。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被自卑折磨了一生,這與他父親的教育方式不無關係。
卡夫卡在《致父親》中寫道:你的叫嚷聲、漲得通紅的臉、急匆匆解下皮帶要打人的樣子,都讓我感覺像絞刑,無比折磨人。
因爲從小害怕父親,卡夫卡性格逐漸變得憂鬱、自卑。
感情中他很自卑,三次訂婚,三次退婚,終生未娶。
事業上他缺乏自信,去世前曾拜託朋友焚燒了他嘔心瀝血完成的所有作品。
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原生自卑”。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長期否定和打擊孩子,甚至採取暴力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自卑感。
孩子會不斷放低自尊,去從父母那裡換取一點安全感。
小心翼翼地討好父母,僞裝成聽話乖順的模樣,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意志。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會自我評價過低,陷入自卑中難以自拔。
02
一位諮詢師曾遇到過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學校經常被人霸凌。
後來,諮詢師才知道病根出在孩子的父母身上:
孩子的父母一直奉行棍棒教育,經常打罵孩子。
孩子跟別人起衝突了,父母也是二話不說先揍自家孩子一頓。
久而久之,孩子逐漸認定:別人打他,一定是因爲自己有錯,自己活該被打,默默捱打就是自己跟別人相處的方式。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裡唯唯諾諾、小心翼翼,到了外面只會任人魚肉。
一個10歲的男孩,他的父親對他要求嚴格,稍有不滿就動手打他。
男孩變得越來越沉默,他害怕回家,害怕面對父親。
在學校,他成了被霸凌的對象,因爲他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他習慣了忍受。
一個13歲的女孩,母親經常嘲笑她的外貌,諷刺她的成績。
女孩變得越來越內向自卑,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在學校,她成了被霸凌的對象,因爲她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家會傷人。
這個世界有許多孩子,就生活在傷人的家裡。
對很多孩子來說,真正的霸凌者不是別人,而是父母。
被父母欺負的孩子,更容易被別人欺負。而被父母信任,愛護的孩子,任何人都不敢欺負。
一定要允許孩子頂嘴,甚至製造機會讓他頂嘴,給予他們挑戰權威的機會。
他在你面前不敢還嘴,你罵他的時候他不敢吭聲,你打他的時候他不敢動。他走出家門,也會是唯唯諾諾的樣子,被人欺負不敢還手。
03
教育學家張錦庭說:父母要實施“民主型教育”,和孩子進行平等對話。
不要濫用父母的權威,民主地對待孩子,被平等對待的孩子,往往充滿自信、積極樂觀。
作家汪曾祺曾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書中寫道:
“我覺得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家庭,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在家中,女兒都暱稱他爲“老頭兒”,他從不生氣,反倒開懷大笑。
在女兒汪朝眼裡,父親是個地地道道的慈父,從不對孩子們發脾氣,和孩子完全平等。
女兒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心中有多少不快,都會第一時間與父親分享。
孩子願意投入父母懷抱,親切地打鬧、互懟、調侃,這是父母教育成功的體現。
孩子行爲和語言從不會騙人,他們有多愛你,就會有多願意靠近你。
父母想要得到這種愛的迴應,就要放下居高臨下的姿態,跟孩子平等交流溝通。
作爲父母,讓孩子怕你不是本事,讓孩子愛你纔是。
教育學家劉墉的孩子劉軒,中學時代極度叛逆,學習成績一塌糊塗,一度將考過零分的賽車手舒馬赫當成自己的偶像。
面對叛逆的兒子,劉墉沒有用暴力鎮壓他,而是和兒子約定:如果他能在答滿試卷的情況下考零分,就再也不干涉他的學業。
一開始,兒子很高興,覺得只要瞎蒙就行了。
直到後來他才發現,考零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知道所有題目的正確答案纔可以。
這一刻,兒子才終於明白了爸爸的苦心,不再與他針鋒相對。
後來,兒子通過努力學習考上了哈佛大學。
看到兒子的成長,劉墉很是感慨:
“父母最忌諱的,就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簡單、粗暴地貶低孩子。
要努力成爲孩子的戰友,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和孩子站到一邊。”
孩子需要的是平視教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霸權教育。
父母願意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流,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自然也就樂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教育博主王人平說:
“靠對孩子的接納、尊重和信任,贏得孩子對自己的尊敬和追隨,還是靠權威、羞辱,甚至暴力贏了孩子,讓孩子屈服和聽從?
父母不同的信念、價值觀和教育方式,會構建不同的親子關係,養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父母的責任是給孩子力量和託舉,成爲孩子最值得信任的人,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對孩子最智慧的教育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