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豬黨的塔西佗陷阱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俗稱「瘦肉精」的乙類促效劑可令某些食用動物品種加速生長,令生產者可用較少的飼料養出更重的家畜。然而,瘦肉精不僅對動物有負面影響,進食後也有人會產生心悸、暈眩及心臟衰竭等後遺症。基於食安考慮,全球大約有160個國家一直禁用瘦肉精作爲豬飼料添加劑。
其中兩種促效劑包括鹽酸克侖特羅(Clenbuterol)、沙丁胺醇(Salbutamol),因曾引發急性食物中毒事故,很快就被各國禁止。但同類的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因急性副作用不明顯,安全問題較少,在1999年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使用於家畜飼料。
2012年,聯合國的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以69票贊成、67票反對,通過萊克多巴胺在肉類的最高殘餘限量,其中豬牛肉爲10ppb(10億分之10)。但即使如此,全球絕大多數國家仍禁止使用爲豬飼料添加劑。
前總統馬英九在任內跟隨Codex,把牛豬肉萊克多巴胺含量安全上限訂爲10ppb,開放30個月以內的美國牛肉進口。當年民進黨大聲疾呼反對,主張「瘦肉精只有零檢出,沒有10ppb」。民進黨也在多次羣衆街頭行動,把「萊牛」與「毒牛」畫上等號,視開放萊牛進口爲「欺騙」與「出賣」。
當時在野黨成功操作,讓馬政府迅速淪入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民意支持度大跌,以致其他良善政策也難以推行。正如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在所着之《歷史》(Histories)評論道:「一旦統治者變得不受歡迎,他的所有行爲,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
據2017年的一項統計,臺灣人平均每人每年會吃掉 36.5公斤的豬肉,遠高於牛肉的5.88公斤。當年開放30個月以下的萊牛進口尚且受到如此厭惡,而昔日反萊牛黨昨非今是成爲「萊豬黨」,開放影響臺灣人飲食習慣更深遠的萊豬進口,日後是否會重蹈當年的覆轍?
對此,萊豬黨上下似乎頗爲心安。在立法院表決前夕的良心立委絕食,所引起的羣衆迴響,彷彿也不如去年底大選前夕各種萬人空巷的造勢熱烈。因此,雖然民調有7成民衆反對萊豬進口,但執政黨立委全力護航,幾乎全部從民意代表的角色,轉換成爲橡皮圖章的黨意代表。未投下贊成票者約僅有約5%。
反過來說,就算含有毒劑疑慮的豬肉及內臟進口,人們最簡易、也最有效益的集體行動,就是微調飲食選擇,遠離進口豬肉,或完全拒絕豬肉相關製品,甚至更進一步轉向蔬果素食。這種心照不宣的集體行動,無聲無息地發生在市場、超市、夜市,或許終能令豬農、製品加工、飲食攤販等相關業者驚覺,比10萬人站出來高喊口號更可怕的集體行動,是人們心裡深層的厭惡與無聲的反抗。反映在個別消費行爲所匯聚成的集體行動,竟讓衆多勞動人口遭遇龐大的生計衝擊。這時候,源源不絕的壓力就會涌入萊豬黨,掉入塔西佗陷阱的萊豬黨就可能自食苦果。(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