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期待首都品牌得以大開大闔
香港/新加坡雖超高樓林立,惟其對自然生態與文化歷史風貌之保存亦有策略大格局。郭瓊瑩/攝
郭瓊瑩
六○年代新加坡曾經派員來臺學習城市綠美化與園藝產業,而今早已跳脫六十年前的髒亂醜擠,蛻變成國際級之宜居創新綠色首都典範。香港亦因公共開放空間不足,無奈同新加坡以「填海造陸」爲工程解方。惟其對文化藝術與歷史紋理及生活記憶保存亦同步推動,確也與歷史悠久的歐洲城市齊步。
試問臺北首都圈之決策領導人,在此兩河匯流有山有水之大都會區,可有遠大格局之空間優化思維與機制?如何建構我們首都品牌讓市民、觀光客有居高臨下閱讀此獨特火山地景之機會?
自瑠公圳開蓋、建國花市再生、建啤保全創生與社子島打破防洪牆引入水都藍圖,應該不是「夢」。郭瓊瑩/攝
香港本島摩天高樓矗立如林,但因有七十%之水域與郊野公園綠網,小漁港小漁村依然充滿魅力與活力。新加坡有條長達十公里貫穿城市核心到南部山脊的健行步徑,中間有條優美的高架浪型橋橫跨山谷,是市民及觀光客閱讀城市地景,輕鬆漫步健行之綠廊。
大臺北盆地四周,似也可有跨河串連生態跳島(如寶藏巖、蟾蜍山、圓山、劍潭)到陽明山之空中綠廊大藍圖。大臺北的夜景絕不輸全球十大城市夜景,但我們太沒自信自我行銷,殊不知對一個城市品牌而言,它是一種投資少但效益超高之亮點。
近日,臺北市府擬編列預算整修市政大樓,被議會視爲「浪費」。作爲首都行政地標,它有生命週期之限制,要追求淨零低碳,兼具生態文化特色。合理之延壽、智能化、現代化、藝術化實爲必要。包括改造適意共融的市民廣場及各林蔭大道之優化,「建國花市」與瑠公圳之再生、「建啤文化園區」之創生、「社子島水都」之催生…。
期待這些大開大闔的施政得以開創出具水與綠魅力之「首都品牌」。
(作者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