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兩岸交流外一章——臺灣叔叔打破砂鍋記

作者和鄭州大學交換生合影。(作者提供)

日前隨着文化教育交流協會,由巫倩怡會長帶領,陪同一羣大學生,參加河南冬令營。在桃園機場,赴鄭州之前,巧遇四位鄭州大學,來臺半年的交換生,正好要返豫回家。他們都希望續留,或再來,念碩士博士。分別是鄒肖戰同學,因爲他長得像肖戰。王新疆同學,因爲他老家在新疆。第三位是劉鶴壁同學,因爲他住在安陽隔壁的鶴壁。第四位同學叫做馬雲臺同學,因爲他和我們一樣,也正要去雲臺山遊玩。

鄒生和王生,都是法律本科,我鼓勵他們,也許申請獎助學金,回臺深造。一則可以增廣見聞,日後闖蕩兩岸。二是成爲兩岸橋樑,或是交流的渠道。三是英雄出少年,我廉頗老矣,而華人的未來,就看你們年輕人的了!王新疆說,沒啥機會再來,只能等自由行開放再說。我回答說,我這臺灣叔叔,等着你們,隨時候教。也查了一下,陸生在臺的現況。尤其是我跟王新疆提了,當初我赴英念MBA,僥倖也是拿了全額獎學金,更何況我又非本科生,還轉科念。王同學即回答,他也是從心理轉法律系,但似乎毫無機會來臺念碩士,遑論獎助學金!

這些孩子謙和有禮,令人疼惜,於是暗自幫着他們,查些資料。臺灣雖開放八省子弟,來臺就讀,但河南不在其中。且陸方於2020年4月9日宣佈暫停陸生來臺,已在臺的可繼續完成學業,並留臺續讀碩博士班。這有兩個問題,令人不解,陸方爲何暫停?而臺灣爲何又只開放八省?而且何以這八省受到青睞?

其實學習不能等,教育的歸教育,若以政治因素,干擾兩岸教育交流,恐怕是弊大於利。陸生不來,大陸的新生代,對臺灣更加陌生,如果陸方擔心,他們在臺灣看到的真實樣貌,有後續效應,恐怕這樣的政治顧慮,有些多餘,也是掩耳盜鈴。其實不讓陸生來臺,是爲了減少,接觸自由民主思想,所以臺灣只是其一,連去西方國家的陸生,也在大幅減少。疫情是原因之一,但爲了加強意識形態的控制——可能纔是最大的因素。而且陸生在內地,升學壓力也大,可是臺灣的高等教育,因爲少子化,瀕臨倒閉的危機。換句話說,大陸也許學校不足,而臺灣的大學,卻苦無學生來讀,如果開放交流學習,供需平衡,不是互利共生,兩全其美嗎?

至於開放的八省,計有京、滬、蘇、浙、閩、粵、鄂、遼。中原河南,不在其中。而河南去年,報考高校的考生,逾137萬,鄭州大學僅錄取一萬人,可謂百中選一。而鄭州大學的國際學術聲望,又名列前茅,爲何卻爲臺灣摒除在外?

另說獎助學金,小弟不才,當年幸獲臺灣英商提供,一年兩個名額的全額獎學金,得以赴英深造。不然以我公教家庭,軍眷二代,豈有餘力負擔學雜費種種?於是幫河南子姪查到,有五種臺灣獎學金。還滿高興,因爲也常在臺大或北科大附近,看到各色老外,在臺北求學生活。

臺灣大學生來鄭州。(作者提供)

初看之下,眼睛—亮,還滿優渥。如外交部獎學金,學士4年,碩士2年,博士4年,每月3萬,還有機票。教育部獎學金,大學生每月1.5萬,碩博生2萬。還補助學雜費。科技部獎學金,碩士2年,博士3年,每月3萬。但有指定國家。再來國合會獎學金,大學生1.2萬,碩士1.5萬,博士1.7萬。另補學雜、住宿、保險等。唯限邦交或友好國。最後是中研院,博士3年,每月3.4萬,國際研究生學程。

起初大樂,孩子們機會來了,但其中暗藏玄機。前3項獎助,陸續在後續文字之中,說明排除中港澳生。第4項國合會,又限邦交或友好國。這下沒戲唱了,只剩中研院。

唯一的希望,立馬撥了中研院電話,也是第—次去電,這最高學術殿堂,我這臺灣叔叔,真想幫河南子姪,找條路走。三轉四折後我留下號碼,還好對方教授很快就回復。陸生可以申請,國際研究生學程,但無獎助金。過去20年,確有陸生詢及,但至今無人來念。

嵩山少林寺前比劃。(作者提供)

這趟求學之路,從來不曾輕鬆。一等陸方開放,二待臺灣的陸生聯招會,擴大既有的八省,至少中原寶地,人文薈萃的河南,不該漏掉。而我這臺灣叔叔,就等着這些河南鄉親子姪,在寶島歡喜相會。(黎家慶/英文教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