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ocke報名網站一夜崩潰背後,我聽到「割韭菜」的聲音...

「背景提升」越來越成爲名校申請的重要因素,這一點所有出國黨都懂,畢竟SAT多考30分可能都不如一個高含金量的「背景提升」讓招生官眼前一亮,尤其是和升學掛上鉤,報名參賽的留學生就立刻翻倍,甚至能直接把一個網站給擠爆......‍‍‍‍‍‍‍‍‍‍‍‍‍‍‍‍‍‍‍‍

From 留學全知道

微信號:EduKnow

去年,我們報道過小衆競賽John Locke被“卷”出一個新的高度,報名人數飆升至1.9萬。

沒想到,今年更是誇張,不知道是不是參賽人數太多,很多同學反映John Locke的官方網站直接“崩盤”了。

在剛過去的週末很多同學度過了一個心驚動魄的晚上。

因爲John Locke的論文提交截止時間是6月30日晚上11點59分(英國倫敦時間),所以很多沒有提交成功的同學都很着急。

有的連續蹲守幾個小時,頁面一直顯示“pending”;有的切換了幾個瀏覽器還是無法登陸;有座標在英國牛津的同學因爲遲遲登陸不了,直接跑到John Locke的線下辦公室。

事實上,就在四年前,John Locke還是小衆賽事。2020年,John Locke在全球僅收到2740份投稿,但是發展到如今直接“擠爆”網站,這四年的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以及,這兩年John Locke被很多機構與自媒體追捧爲“爬藤利器”,“人文社科類競賽天花板”,這究竟是名副其實,還是又一場割韭菜式“自導自演”的狂歡?

先來給大家介紹下什麼是John Locke。

John Locke是由牛津大學獨立教育組織與普林斯頓大學等院校教授合作組織的學術競賽項目,旨在尋找全世界範圍內思考能力頂尖的中學生。

以一言蔽之,這是一個學術論文競賽。單從舉辦方來看,它有牛津和普林斯頓大學“背書”,可靠、有保障。

該競賽涵蓋7大主題:哲學、政治、歷史、經濟學、心理學、法律和神學。參賽者可以提交多篇論文,但每篇論文只能對應一個主題,字數限制爲2000字。

值得注意的是,John Locke其實是一個很“年輕”的賽事。我們蒐集到的最早舉辦記錄是2018年,當時它在我國還是籍籍無名。

猶如“星火燎原”,在疫情期間,John Locke突然在我國國際教育圈火了起來。據知情人士透露,因爲疫情幾年學生們無法出國參加賽事和夏校,John Locke門檻簡單,只要有網絡即可免費報名參加,因此很快吸引了第一波吃螃蟹的“種子用戶”。

又因爲這波“種子用戶”中,有人陸續被藤校錄取,因此它就有了“藤校敲門磚”的稱呼。

在我國,任何賽事但凡跟升學扯上關係,它的炙手可熱與傳播速度將呈現所向披靡之勢。

這從John Locke歷年申請數據裡,便可窺見一斑:

2020年,John Locke在全球還只能收到2740份投稿;

2021年收到4000份投稿;

202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6805份;

2023年,投稿量飆升至19104份,對比2020年,暴漲6.9倍。

今年,據官網數據顯示,這一數據繼續打破歷史紀錄,申請人數爲34823。對比2020年,足足暴漲12.7倍。

圖自John Locke官網

此外,去年John Locke官方推行了一項新的舉措——purchase late submission。

前文說了,所有論文提交截止時間爲6月30日,如果學生錯過了這個時間,還可以在7月10日前繼續提交,但是要支付20美金的費用。

有人說,彷彿聽到了“嚯嚯”磨鐮刀的聲音響起。

在社交媒體裡,不少學生反映自己申請了“purchase late submission”,有的爲了保心安甚至多次購買。

20美金對於一個國際生來說或許是小數字,但是“聚沙成塔”,幾千個、幾萬個國際生加起來,將是一筆“蔚爲壯觀”的收入。

這兩天John Locke的網站崩潰,是因爲訪問人數過多,後端網絡技術跟不上,還是另有隱情,我們無法得知。

除了申請人數,任何賽事,我們還要看它的入圍率,獲獎人數。

如果某項賽事標榜自己爲高含金量的國際賽事,但它的獲獎率非常高,甚至超過50%,那麼我們大致可以判斷這項賽事爲斂財的“智商稅”。

那麼,John Locke的獲獎情況如何呢?

在每年的7月31日當天,John Locke會公佈入圍者名單,即shortlist。

我們先看看近幾年官網公佈的shortlist的具體情況:

2020年有710份入圍,入圍率爲26%;

2021年有915份入圍,入圍率爲23%;

2022年有1300份入圍,入圍率爲20%。

2023年的入圍數據,我們暫未蒐集到,如果按照20%來計算,入圍人數將達3800人。

如果未來John Locke的申請人數繼續增長,比如增長至5萬,但它的入圍率保持在20%,那麼入圍人數將爲1萬。從這個維度來看,申請人數的不斷上漲,首當其衝感受到“被刺”的將爲進入到shortlist但沒有獲得大獎的人。因爲四年前,還只有幾百人有資格進入到shortlist,很多機構還將其作爲引以爲傲的案例來宣傳,但是如今我們眼看shortlist越來越唾手可得,用某位家長的話來形容,“變得爛大街了。”

當然,進入到shortlist只是第一步。

大概每年9月,入圍(shortlist)的選手將受邀前往牛津參加閉門學術會議和頒獎晚宴,屆時將會在現場宣佈獲獎者名單(這些都是收費項目,家長也可以選擇不參加)。

John Locke七大學科,每個學科都會設冠軍、二等獎、三等獎各一名。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個總冠軍,被稱爲Grand Prize。

每年的獲獎情況,John Locke都會在其官網公佈,不僅顯示學生姓名,還會顯示學生的就讀高中。

比如,去年的總冠軍(Grand Prize)爲來自中國上海美國學校的Hosei Kishida;2021年的總冠軍是來自中國西安高新一中的李華明。

如果繼續深扒榜單,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年的獲獎名單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有些學生即使顯示來自於海外高中,但是名字也是中文拼音。據知情人士透露,不少在美初美高、英初英高的中國籍小留學生也在“卷”John Locke,而他們學校的老師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賽事。

去年的John Locke比賽,某些學科甚至出現了中國學生霸榜的情況。

比如歷史學的前三甲全部爲中國學生;經濟學與法律學的第二等獎與第三等獎也均爲中國高中的學生。

圖爲2023年John Locke獲獎名單

去年,參與了John Locke頒獎典禮的北京家長在社交媒體裡發帖感嘆,“從現場入圍(shortlist)的孩子的面孔來看,華裔佔據到了80%-90%,很多華語家庭是全家陪同。”

圖爲2023年John Locke頒獎典禮現場,現場有很多西裝革履的華裔面孔,圖片來自小紅書作者北京布爾瑪。

真可謂,哪裡有競賽,哪裡就有咱們華人“卷王”的身影。

或者說,在華人學生們爲同一個競賽“卷生卷死”時,其實只有大賽舉辦方纔是“漁翁得利”的最大受益者。

那麼,John Locke獎項真的可以讓孩子們“半隻腳踏進藤校”嗎?

讓我們從頭梳理。

業內人士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學生A在申請季被某藤校錄取,顧問在分析A的案例時,發現A曾經參加過John Locke並獲得獎項,顧問或是出於有心或是無心,向外界傳達了這一事實情況,部分“接收訊號”的聽衆將其上升到“A是在John Locke獲得了獎項,纔能有機會被藤校錄取”。

將John Locke等同於“爬藤利器”的傳言部分即是由此而來。事實上,“A同學能被藤校錄取是因爲A本身就很厲害,而不是John Locke有多厲害。哪怕A不參加John Locke,他也照樣有可能被藤校錄取。”某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

此外,John Locke在國內的“爆火”還與機構、顧問以及自媒體的推波助瀾有關。

不同於玲琅滿目的理工科類競賽,哪怕放眼全球,具有聲譽的人文社科類競賽實在是屈指可數,而焦慮的家長們總是希望找到可以量化的指標,因此當John Locke橫空出世時,機構們找到了“抓手”,紛紛如狼羣般撲向前者,並精準向家長與學生推銷。

需求滋生市場。John Locke的火熱還養活了一批輔導機構。至今,我們在社交媒體裡搜索John Locke,當中不少是販賣課程的引流貼。

“太陽底下無新事”,在John Locke檯面上,是學生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神仙打架,能夠拔得頭籌的獲勝者自然是萬里挑一。

但是檯面之下,還有諸多鮮爲人知的暗箱操作與暗流涌動。據知情人士透露,部分參賽選手的論文由輔導機構老師“傾囊相授”,甚至全程代筆。業內人士形容此現象爲,“John Locke正在變成輔導機構老師之間的論文能力的比拼與內卷。”

這種作弊很難被官方組織察覺,但是對於那些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遵守規則的參賽者,他們一邊要忙於考IB、考AP,一邊要抽出時間寫論文,這種作弊是何其的有失公允,更是對比賽規則的褻瀆。

但我們相信作弊者只是少數。如果我們的家長與孩子們一邊追求國際教育,讓自己成爲一個正直、有獨立思考的世界公民,一邊卻默許自己以這種“不恥”的方式進入世界名校,這樣的價值觀定不會讓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走得長遠。

圖源:pixabay

回到主題,競賽在美本申請中重要嗎?重要也不重要。

今年落幕的早申季,被MIT錄取的兩位中國籍學生,都獲得IMO金獎,大家紛紛感嘆進入名校是實至名歸,但奧林匹克級別的競賽向來是“成王敗寇”。

在一個勝利者的背後,是無數孩子從小被父母逼迫學奧數,打競賽;是無數孩子花費了一個又一個日夜、週末,在書桌前刷題與補習。這些看不見的大多數,是止步於AMC10還是AMIE我們不知道,但所謂“成王敗寇”,拿不到最後的大獎,他們淪爲了成千上萬個沉默的“陪跑者”中的一個。

記得剛入這個行業時,某位顧問痛心疾首地跟我講,很多孩子打競賽其實是浪費時間;很多孩子在競賽中,磨滅了對這個學科的熱情與好奇。

數學競賽猶如打怪升級,越往後越艱難。

說它不重要,是因爲我們也見過不少沒有參加過任何競賽的孩子被藤校錄取。比如,前不久,我們報道過的上海女孩Emily,作爲理工科女,她沒有參加過任何競賽,卻被哈佛、MIT、普林斯頓錄取。

在頂級競賽中拿到大獎,固然是偉大的成就與榮耀,但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在參加每個競賽時,他眼裡充滿了好奇與光,他是真摯的歡喜與渴望。

本文系授權發佈,From 留學全知道,微信號 EduKnow,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