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韭菜的錢都被誰收割了?
(原標題:2020,韭菜的錢都被誰收割了?)
股神巴菲特在自己89歲這年第二次見證了美股熔斷,上一次還要追溯到1997年。但哪怕是經驗豐富的股神也沒有想到,他會在接下來的十天內見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美股熔斷。
這是2020年的3月份,疫情下的恐慌情緒蔓延,敏銳的資本市場因此出現斷崖式下跌。觸底之後總會反彈,但沒有人能預料到,反彈會來得這麼快、這麼迅猛。
疫情繼續在全球肆虐的同時,二級市場逐漸回溫,並迎來了反常的火熱,年中,“牛市”甚至一度壓過“疫情”成爲了全民話題中心,帶動更多散戶狂奔入場、機構加倉撒錢。美股、港股、A股大盤指數都走出“深V反彈”曲線,其中尤以美股爲甚,至今美股三大指數仍在不斷刷新歷史新高。
5月,美團成爲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第三家市值破千億美元的公司,隨後美團市值又突破兩千億美元大關;
美股蔚來一年漲幅超過10倍,拼多多翻了近3倍,一躍成爲市值規模僅次於阿里巴巴的中概股互聯網企業;
A股科創板開板一年,誕生了上市當天盤中漲幅超1000%的神話。
市場情緒高漲,吸引了企業們加速入場“搶錢”,各個市場今年的IPO數量、募資規模較去年都實現了一定幅度的增長。截至12月6日,納斯達克IPO募集資金高達535億美元,港交所、上交所、紐交所、深交所IPO募集資金規模也分別達到了503、499、322、185億美元。而在2019年,IPO募資規模最大的港交所也只完成了404億美元。
在充滿了迷茫、恐慌、危機感的2020年,二級市場的關鍵詞卻是“錢多”——這場狂歡中,究竟誰吃到了牛市紅利?二級市場的錢又在爲誰買單?
全球狂歡
被福布斯評爲“全球投資之父”的約翰·鄧普頓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牛市總是在悲觀中誕生,在懷疑中成長,在樂觀中成熟,在興奮中死亡。”
這樣的情緒起伏與市場走向在今年被完美印證,不過暫時來看,樂觀與大好行情還在持續。但即使身處牛市,也並非所有玩家都能演繹出一條上漲曲線。投資者的投資偏好依舊非常明顯,回頭來看,這一年在二級市場中,有令人歎爲觀止的增長神話,也有企業始終落寞。
整體來看今年二級市場的特點,美股、港股、A股各有各的瘋狂,也各有各的風格偏好。
美股:越“新”越吃香
美股擁有全球最大的資金盤,在今年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也展現出了最瘋狂的一面——3月份美股十天內四次熔斷,但很快觸底反彈並一路走高,三大股指在12月仍連續創下歷史新高,道指突破30000點大關。
不過,即使在市場的狂歡情緒中,美股的風格依舊非常明顯——偏愛新經濟、新概念,對傳統行業興致缺缺。在規模較大的中概股中,2020年出現市值負增長的企業主要分佈在石油石化、運營商、航空、保險等傳統行業。
除了攜程、微博、愛奇藝等幾家受疫情衝擊較大或業績表現不佳的企業外,在美股市場,大部分中國科技公司都實現了普漲,且漲幅驚人——最誇張的一例是新能源汽車品牌蔚來:今年漲幅超過十倍。此外,市值漲幅較大的企業集中在新能源車、生物醫藥、雲計算等新興科技領域。
美股偏愛“新”企業的另一層含義是,對年輕、剛上市的企業有着更大的興趣。今年內上市的企業,如貝殼、小鵬汽車、理想汽車、金山雲都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新一代互聯網巨頭如拼多多也頗受偏愛。
反觀在美股市場上資歷較深的初代互聯網企業,都沒能帶來太大的驚喜。百度、本站、搜狐今年增長幅度都在50%左右,這在今年美股的行情中並不算一個值得誇耀的好成績。在2000年就進入美股市場的新浪近兩年股價持續低迷,最終在今年宣佈了私有化計劃。
穩坐中概股市值第一寶座的阿里巴巴,最近迎來了黑暗時刻。美東時間12月24日,受反壟斷調查事件影響,阿里巴巴在這個平安夜股價下挫13.34%,目前股價幾乎與去年同期持平。近一年的股市狂歡中,這位巨頭最終卻沒能迎來收穫。
總的來看,美股依舊是錢最多、最爲活躍的市場,但同時風格喜好也格外鮮明:比起陪伴老朋友成長,美股投資者更願意爲年輕一代企業、爲未來下注。
港股:二次上市噱頭大過實際?
2020對於港股市場來說是一個轉折之年。
經過一系列改革之後,2020年港股市場迎來了不少新經濟公司的入駐,中概股二次上市浪潮洶涌。而這一系列改革的總工程師、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已經宣佈即將卸任,將在2021年10月底屆滿後功成身退。
大刀闊斧改革之後,一個明顯變化是——港股越來越懂“科技股”了。
雖然從市值排行來看,港股市場結構中傳統行業依然佔據着半壁江山,但資金流向表明新經濟企業目前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港股最具代表性的兩家新經濟企業小米、美團今年都實現了接近兩倍的漲幅,美團突破萬億港元大關後,向着兩萬億持續逼近,這與2018、2019年兩家企業在港股遇冷的狀況大相徑庭。
但與美股幾乎一邊倒地追捧新經濟不同,港股市場中,一些偏傳統的汽車、消費企業依舊處於聚光燈下。
此外,港股市場另一個比較出人意料的現象是,一度讓市場沸騰的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潮,從增長趨勢看,似乎並沒有掀起過多的波瀾。回港二次上市企業中,漲幅最大的是京東,但放在整個市場中來看其47%的漲幅並不算突出。阿里巴巴、本站、華住、新東方、寶尊都表現平平。
近兩月時間裡,中概股二次上市浪潮似乎歸於沉寂。但根據「資本偵探」此前的梳理,在進入2021年一季度後,將又有一批企業具備回港二次上市的資格,其中包括拼多多、B站、蔚來等明星企業。
因此,即將到來的2021年,或許會迎來一次更切中投資人喜好的二次上市浪潮。
A股:中國納斯達克初長成
A股因爲散戶化程度更高,一直都更容易催生出一些暴漲暴跌的妖股。但這些妖異的走勢往往都出現在一些不知名的小盤股身上,如果只看市值規模處於第一梯隊的頭部企業,與美股、港股行情相比,它們的增長幅度反而顯得更加剋制。
並且,與港股、美股相比,由於上市制度不同等原因,A股主板幾乎不見新經濟的身影,最活躍的股票基本都來自制造、消費等傳統行業。
A股今年也是一個改革之年,科創板註冊制改革穩步推行,創業板在今年8月也開啓了註冊制時代。根據安永報告,通過註冊制發行的IPO項目已經超過審覈制,數量和籌資額分別佔全年總量的53%和61%。
在這一大背景下,硬科技成爲今年A股的一個關鍵詞。
這一方面是因爲政策風向的利好,另一方面是得益於註冊制改革,爲投入大、成長慢的硬科技企業打開了國內市場的上市之門。目前,科創板設立一年有餘,市場熱情絲毫不減,絕大多數科創板企業都實現了增長,破發的企業寥寥無幾。其中,市值超千億的四家企業近乎都實現了一至兩倍的增長,中芯國際更是創下了19天閃電過會、募資462億美元的紀錄。
無論是上市制度、企業類型,還是投資者結構,科創板的特徵都與傳統的A股市場有着極大的差別,反而更類似於早期的納斯達克。這一板塊的出現與成熟,正吸引着更多的資金與企業迴流,從根本上來講,這是推動資本市場結構性變化的一個重要力量。
汽車、消費最吸金
美股、港股、A股各自不同的底層邏輯,反映爲三個市場不同的風格與趨勢。但同時,三個市場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基於今年的疫情大背景,一部分享受到疫情利好的行業在各個市場都備受追捧。
所有直接受益於疫情的行業,如生物醫藥、遠程辦公、遠程教育,以及與線上生活息息相關的流媒體、遊戲、電商,都在今年呈現出不錯的增長趨勢。
此外,今年在二級市場最吸金的兩個行業,一是汽車,二是消費。
汽車可謂今年最耀眼的板塊,特斯拉已經一躍成爲全球市值第一車企,在汽車行業內重現了曾經蘋果力壓諾基亞的現象。電動車概念炙手可熱,中國車企在今年也大出風頭。
不過,不同市場對車企的態度也略有不同。美股追捧以特斯拉爲首的造車新勢力,押注“電動車”這一概念,蔚來、理想、小鵬三大來自中國的特斯拉學徒都享受到了這一波股市紅利。
其中蔚來堪稱“起死回生”,其在2019年跌入谷底,一度面臨生死危機,但在今年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逆襲”,股價漲幅高達10倍——漲幅超過特斯拉。並且,蔚來的逆襲並不只是依靠中國投資者,在美國散戶交易平臺Robinhood的熱門股票榜單上,蔚來一度殺進前三,這意味蔚來在美國投資者心中也是一個熱門標的,這對一直以來不受關注的中概股來說並不常見。
港股市場今年對汽車也非常熱情,五菱、比亞迪、長城全都處於漲幅排行榜最前列,即便是負面傳聞纏身的恆大汽車,也實現了270%的增長。汽車板塊的熱度可見一斑。
有趣的是,投資者對汽車的一腔熱情,甚至還蔓延到了二輪車等相關行業。國內最大的二輪電動車企業雅迪,今年也實現了超過六倍的增長。
不過A股卻呈現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廣汽、上汽兩大汽車集團的表現都十分平淡。也就是說,今年汽車板塊的增長,主要發生在美股板塊的新勢力、港股板塊的自主品牌中,這部分品牌與電動概念的結合更加緊密,美股、港股投資人對汽車板塊的熱情高漲,而A股傳統汽車集團似乎並沒能過多引起投資者的興趣。
A股市場對汽車興趣不大,但非常看重消費板塊,港股對消費品牌也呈現出看好趨勢。反而是美股,對消費品牌持有更保守的態度。
港股市場中,備受關注的幾個消費類企業有電子煙製造商思摩爾、農夫山泉、泡泡瑪特。一個共同點是,這些企業都是在今年下半年才完成掛牌,港股投資者“打新”、“追新”的趨勢比較明顯。
A股則偏愛國民品牌,無論是金龍魚、海天味業,還是五糧液、茅臺,都是家喻戶曉、與日常飲食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品牌。在這些品牌中,茅臺可謂A股的大霸主,今年伴隨着白酒板塊普漲的趨勢,茅臺也不斷創下新高,市值已達到2.3萬億人民幣。
美股今年比較值得關注的兩個消費類企業,一是10月份上市的名創優品,二是11月上市的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與A股、港股大部分消費類企業相比,兩家公司更具有“新消費”的特徵,不過在美股,面對市場中擁擠的新能源汽車、互聯網科技公司,新消費明顯沒有太強的競爭力,相較之下兩家企業的股價漲幅並不算高。
二級市場的反饋側面反映出各個賽道的趨勢,今年無論是消費還是汽車,都呈現出創投機構追捧、大小巨頭爭相入局的熱鬧景象。但熱鬧的另一面,是“非理性”與泡沫,新能源車是否被高估已成爲今年市場中的一個爭議焦點,新消費的真實價值也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這讓不少投資者一邊大舉加倉,一邊提心吊膽——泡沫究竟有多大?牛市究竟能持續多久?熱鬧的表象下究竟有沒有邏輯支撐?
而要回答這些問題,則需要細究股市大漲的背後原因。
瘋狂的背後
今年的股市充滿了種種不尋常,但看似不尋常的背後自有其邏輯支撐。
首先,股市反常的火熱與疫情有着直接關係。
一方面,疫情導致全球大量民衆閒居在家,充足的時間、近年來越發成熟的線上交易平臺,吸引了更多的散戶將錢投入股市。散戶入場的現象在美國市場尤爲明顯,由於美國政府的經濟激勵計劃,以及銀行、房市的低利率,讓不少年輕散戶來到股市淘金。另一方面,疫情初期導致股市普跌,大量企業股價探底,也讓不少投資者看到了低買高賣的機會,因此逆市大舉加倉。
即便沒有疫情的影響,今年二級市場本身就將迎來一個較特殊的節點。
港股自2018年開始推行上市制度改革,吸引了美團、小米等新經濟公司,並在2019年迎回阿里巴巴。頭部企業示範作用下,今年理應有更多的科技互聯網類企業迴流。另一個重要變量是中國註冊制改革全面鋪開,與港股市場的改革一樣,這爲新經濟公司們在母國市場上市提供了前提條件。
因此,在港股、A股持續改革的情況下,全球資本市場在今年發生着結構性變化,交易所之間的差距被逐漸拉平,獨角獸上市的選擇更多、操作難度大大降低。
便利的上市條件加速了企業上市步伐,知名企業的上市又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關注,市場情緒升溫,又引來了更多的企業上市搶錢。一個循環之下,股市熱情被越推越高。
在整體行情大好的情況下,各個板塊、賽道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影響投資者判斷的一個底層邏輯還是疫情。
疫情是決定今年各個行業走向的最關鍵因素,因此依賴線下場景、實體經濟的傳統行業大多表現不佳,享受疫情紅利的科技類企業、生物醫藥類企業幾乎普漲。
其中漲勢最誇張的汽車板塊,也是來自於疫情的推動。2003年非典之後,車市同樣出現了高增長,今年車市的增長軌跡與2003年的情況頗爲相似,背後原因在於,疫情導致人們對公共出行產生更多的擔憂,社會混亂時期私人交通工具的便利性、安全性凸顯,推動了私家車銷量的上升。
不過,今年的獨特之處在於,疫情推動車市回溫,與新能源概念的爆發疊加在了一起,將電動車企業推向新高點。
今年,特斯拉已經進入穩定的量產、盈利階段,證實了其先通過高端車型打造品牌,再通過平價車型走量、利用規模效應盈利的發展思路是可行的。中國新勢力中,理想、小鵬都先後推出了理想ONE、小鵬P7車型,尤其是理想ONE在市場上大受歡迎,且包括蔚來在內,幾家企業都先後跨過毛利轉正的節點,大大增強了市場對其的信心。
疫情利好、政策支持、企業業績翻身,種種因素疊加下電動車板塊在今年爆發。
消費股的增長,則是近年來的一個長期趨勢。得益於消費升級的市場趨勢,以及國內消費者消費能力的提升,在港股、A股市場,消費類股票一直都受到不少關注。
此外,今年國內“大消費”行情還得益於政策的推動。國泰君安分析稱,中央首次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主要是在“新發展格局”下完善擴大內需市場的政策支撐體系,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其認爲這是國家正式將消費內循環和製造業內循環納入改革範圍之內,未來內需消費股將會受益。
因此,在內循環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消費市場還有着增長空間。
很難說清2020年的現實和股市,究竟誰更魔幻。但對各行各業來說,“變化”都是2020年的主旋律。這是機遇更是風險,2020年股市狂歡中一定吹大了泡沫,但誰也不知道泡沫何時會破滅,又有誰會成爲這場饕餮盛宴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