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國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

國際問題觀察員 章思遠

近期,美國有一些人開始很帶節奏地炒作起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尚博稱,"中國產能過剩最終將衝擊世界市場"。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稱,中國電動汽車等"過剩產能"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會破壞全球貿易體系。美國財長耶倫訪華期間,多次就所謂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向中方表達關切。

在美國一些人看來,"產能過剩"就是超出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這一定義既狹隘又可笑。我們不禁要問,美國每年向中國出口上百億美元的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美國農民生產大量農產品都銷往中國,難道這些也都是美國的"過剩產能"嗎?當年中國要靠出口八億件襯衫獲得的利潤來購買一架波音飛機時,美方不抱怨"中國產能過剩",而到了現在中方推進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時,美方爲什麼偏偏提出"中國產能過剩"?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科技創新能力,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提高技術與市場的結合度,推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這些舉措使得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不斷向上遊邁進,在全球市場形成了競爭優勢。就連美國媒體彭博社都稱,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製造商與發達經濟體同行相比效率更高。這纔是中國製造的產品暢銷世界的秘密,也是市場經濟規律發揮效力的結果。美國一些政客不去反思本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滯後的真正原因,而是無端指責中國輸出"過剩產能",企圖向中國甩鍋。這就像一個運動員平常不訓練,卻抱怨比他更努力的運動員成績好一樣,根本毫無道理。

當前,美國加大了新能源相關產業的補貼力度。美國2022年出臺的《通脹削減法》爲美國新能源汽車提供高額稅收減免,還將中國等國家排除在外,是標準的歧視性補貼政策,違反了世貿組織相關規則。這纔是真正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扭曲了公平競爭。美國一方面加大對國內相關產業的補貼力度,另一方面卻指責中國發放補貼,這是不折不扣的雙重標準。

從全球範圍來看,優質產能不是過剩,反而是嚴重不足。中國出口新能源產品,不僅有利於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降低通脹水平,幫助各國民衆過上更好的生活,還有助於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綠色發展,加快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這些可以雙贏、甚至多贏的好事情,那些美國政客爲什麼卻視而不見呢?

實際上,"中國產能過剩論"無非就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變種。美方有些人根本不在乎什麼世界市場秩序或全球貿易體系。他們對中國在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力快速成長感到恐慌,出於霸權思維,企圖以炒作"產能過剩"爲名行遏制打壓之實,阻止中國新能源產業升級發展。美國未來可能以所謂"產能過剩"爲由聯合西方國家對中國相關產業實施制裁,甚至對我們關閉市場。我們對此應保持高度警惕,並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如果美方損害中方企業的合法權益,中方必將做出有力反應。

耶倫財長訪華期間多次強調,美國並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但願美方能以信爲本,用行動兌現諾言,減少針對中國經貿科技的打壓,早日拆除"小院高牆"。事實上,隨着中國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美兩國在經貿和科技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雙方完全可以加強合作,擴大合作增量,共享發展紅利。美方究竟要做出何種選擇,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