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評論員:再駁“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
在剛剛落幕的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爲代表的外貿“新三樣”備受境外採購商青睞。這是市場需求的理性選擇,也是中國製造企業長期創新研發、供應鏈企業高效協作的結果,體現了中國製造的綜合成本優勢及產品競爭力。
今年正值美國大選之年,一些政客以“產能過剩”之名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拋出所謂的“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並以此作爲政治籌碼,將政治考量凌駕於經濟關切之上。其結果不僅損人害己,還會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阻礙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拖累全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
產能過剩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常態。解決這種不平衡,主要還要依靠市場力量,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需要指出的是,產能不是產品,產能過剩並不是說產品生產多了賣不掉,而是企業的生產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狀態。適度超前的產能投資是產業發展的普遍選擇,對於新興產業尤爲如此。
準確把握產能過剩的這一實質,就不難理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爲何提出“防止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複建設”。新冠疫情3年多時間裡,在全球供應鏈幾乎停擺的情況下,中國製造業之所以能持續穩定向全球市場提供各類商品,正是與當時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密切相關。彼時的投資,如今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爲產能。但當前全球市場需求正在放緩,導致了部分行業產能利用不足。可以判斷,這一現象是短暫的,隨着世界經濟回暖,部分行業低端落後產能將加快淘汰出清,而代表着綠色低碳方向的新能源領域先進產能還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比現實,可以看出美國一些政客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其他國家產業發展”“給國際市場帶來災難”等言論,純屬無稽之談。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爲73.6%,與美國78.4%的利用率基本接近。在庫存水平上,3月份中國原材料庫存指數爲48.1%,與美國相當。但從工業利潤來看,中國工業利潤率呈持續增長態勢。此外,中國新出口訂單指數爲50.6%,繼續保持擴張,表明企業出口業務總體繼續改善。從這個意義上看,對“產能過剩”的指責,實際上更多來自對中國工業實力發展的焦慮和遏制——美國一些政客也心知肚明,中國新能源產業優勢是靠企業努力獲得的,是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塑造的,而不是他們口中“靠政府補貼”形成的。
衆所周知,美國部分政客聲稱“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其實是當地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品有需求,但本土企業和產品又缺乏足夠競爭力,由此形成優勝劣汰的壓力。可以肯定地說,他們對中國新能源產品的指責,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經濟規律。近期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上,與會經濟學家和專業人士對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也表示出了不解與疑惑,因爲無論分析市場供需,還是觀察產業發展實際,都無法得出這樣令人費解的結論。
“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是僞命題,中國新能源產品的競爭實力不容懷疑——
首先,中國新能源產業規模的快速增長並非盲目擴張,而是基於全球碳減排的迫切需求。國際能源署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測算也顯示,爲了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全球光伏發電裝機累計容量在2030年至少要達到5400GW,是2023年全球總裝機量的近4倍、我國總裝機量的約9倍。顯然,當前新能源產品的全球產能還遠未滿足未來市場的需求。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新能源產品仍將是市場上的俏貨。全球碳減排進程帶來的巨大需求,將是中國新能源產業持續向高端轉型的原動力。
其次,新能源產業補貼是全球通用的市場手段,並非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獨有優勢。爲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全球碳減排目標,世界各國都在廣泛補貼本國的新能源產業。比如,美國從2010年就開始以稅收抵免的方式補貼新能源汽車銷售,甚至通過《基礎設施和就業法案》等立法,安排了75億美元資金支持充電設施建設。日本早在2008年就開始對電動、清潔柴油等清潔能源車型提供補貼。德國也從2016年5月份開始對新能源汽車銷售實行普遍補貼。中國從2013年實行大範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隨着市場規模的擴大,該政策已於2023年正式退出。由此可見,產能過剩“補貼優勢論”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再次,中國新能源產品的出口優勢源自深厚的技術積累、龐大的規模效應和完整的產業體系。在市場機制作用下,中國新能源產品通過市場充分競爭和技術創新迭代,實現了新能源在產能與價格上的優勢,這是中國企業自身不斷努力的結果。比如,通過技術創新,我國光伏行業有效解決了成本高和併網難兩大難題。同時,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爲新能源技術快速更新提供了充足空間,規模效應不僅降低了成本,也加快了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推廣。以新能源汽車爲例,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多元化的用車環境,爲新能源汽車產業迭代升級提供了廣闊空間。
在國際經貿交往中,對於以“產能過剩”之名打壓中國企業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我們堅決反對。當前,全球產能佈局是市場規律和經濟全球化共同作用的客觀結果,是各國自身比較優勢下開展分工合作、優化要素資源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生產效率、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不論是從比較優勢還是全球市場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問題。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時所指出,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共同挑戰中,各國是相互依存、融合互助的利益共同體,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只有自由貿易、充分競爭,才能形成全球產能格局的最優解,才能讓全球綠色發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經濟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