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傳統金融體系的平行宇宙 DeFi顛覆既有架構

略去金融中介機構 效率更高

有些人稱呼以太坊爲「比特幣2.0」,但以太坊創辦人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心中勾勒的想望遠不止此,他的目標是讓以太坊成爲一部「世界電腦」。具體而言,以太坊是一個開源的區塊鏈平臺,全球的開發者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開發各種類型不限功能的應用程式,創建新產品。而且爲了利於用戶與應用程式的互動,自然成爲開展DeFi的應許之地。

相較於傳統金融服務,DeFi有什麼特別的吸引力呢?略去金融中介機構的做法,原則上會使交易費用更低,效率更高。以存貸爲例,存款者可以在帳戶中存入加密貨幣並賺取利息,但利率可能是傳統銀行的數倍到數十倍。當然如此高收益伴隨潛藏的代價,例如DeFi的帳戶不會有存款保險,應用程式也不會保留存款準備金,存款人有可能因網路攻擊、極端市場條件或其他營運、技術方面的失誤而蒙受損失。

法律與監管議題 層出不窮

2016年5月,爲期4周的ICO募得1,200萬枚以太幣,不料出現身分不明的參與者,逮到了智能合約程式碼的漏洞併發起攻擊,以攫取不當利益。這起事件除了顯示無論電腦科技如何進步,終究改變不了人性的貪婪之外,也提醒我們,隨着DeFi的進展,會不斷出現法律與監管議題的新挑戰。

此外,承擔DeFi體系中交易媒介、計價單位與價值儲存功能的是加密貨幣,而加密貨幣的幣值波動劇烈形成另一個隱憂,這恰好就是穩定幣(Stablecoin)登場的時機。穩定幣是幣值錨定穩定資產(例如美元)價格的加密貨幣,目前釘住美元的穩定幣中,流通量最高的是Tether幣(USDT),由民間機構Tether Limited發行。爲了讓Tether幣與美元維持1:1的兌換關係,每發行1元Tether幣,必須有1美元等值的儲備資金加以支撐。Tether幣建立在Omni Layer平臺,這個平臺又架構於比特幣區塊鏈上。不過Tether幣是中心化的加密貨幣,未來也沒有打算去中心化的跡象,而且Tether幣背後是否真有足額準備也不時受到質疑。

透明度與重組創造 令人激賞

DeFi不乏令人欣賞的特性,首先是透明度。不只鏈上的智能合約程式碼可供分析,所有交易資料也都是公開的。相較於傳統金融體系,衆多數據往往分散在大量資料庫中,其中有些甚至根本無法使用。如果真遇到危機發生,DeFi的透明度將有助於更快掌握事件成因或預測後果。其次,DeFi協議常被比擬爲積木。任何兩個或多個協議都可能經由重組創造出全新的東西,早先創建的協議也可輕易爲其他智能合約所用。這種靈活度讓開發新種業務變得更有彈性。

若從整體社會福祉的角度觀之,DeFi備受期待的優點,首推促進普惠金融。現實中金融服務的化外之民並不少,有些人沒有銀行帳戶也沒有信用卡;有些人雖有銀行帳戶,但需財孔急時,在銀行卻借不到錢。例如根據臺灣金融研訓院2020年發佈的全民金融調查,國人有19.5%無法在1周內籌到新臺幣10萬元。DeFi不同,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DeFi協議,對基礎設施的要求也相對不高,幾乎不存在因身分造成的差別待遇,因此,若能有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爲基礎,DeFi可望建立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