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探索數字化轉型 大模型產業化進入關鍵期

本報記者 許禮清 北京報道

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進行到第三天,多家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紛紛亮相服貿會,分享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解決方案等產品的應用場景,展示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成果。

近年來,金融機構持續加碼科技創新。艾瑞諮詢《2024年中國金融科技(FinTech)行業發展洞察報告》顯示,前沿技術的迭代升級與金融機構數智化轉型進程的逐步推進,國內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的投入規模逐年遞增,2019年增幅高達21%,整體規模突破2200億元。

在服貿會金融服務專題研討會上,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表示,金融科技強調“賦能”,而數字金融重視“驅動”,人工智能時代,金融機構需要對金融科技和數字金融有新的認知。

在高峰看來,金融科技的概念和內涵取決於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度,金融科技更強調的是使用前沿技術賦能金融業,其具有金融屬性和科技屬性。

但數字金融不只如此,數字金融的內涵應該有三要素:一是要充分運用金融科技帶來的數字技術的革命;二是數據要素,沒有數據要素形成不了新的生產力;三是要找到合適的金融場景。

高峰表示,科技對於金融的“賦能”,經歷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數字金融”的轉變。從金融科技到數字金融,其內涵和外延需要重新定義,這主要取決於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度。

以ChatGPT爲例,2022年ChatGPT發佈後將人工智能帶入新紀元,此後AIGC大模型也被廣泛用在智能客服、智慧辦公、智慧運營、編碼助手等場景。麥肯錫2023年報告顯示,全球銀行業使用大模型可使其每年營收提高2.8%—4.7%。

然而,金融機構對AI大模型的佈局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神州信息新動力數字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春雨表示,當前銀行業落地大模型還面臨很多挑戰,而數據安全、數據質量是其中尤爲突出的難題。

從數字金融角度來看,大模型只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子集,未來行業要實現全面智能化,不僅需要大模型,還需要具體業務場景關聯數據量比較小的小模型。據悉,目前大模型在銀行領域尚未出現“顛覆型”應用,隨着大模型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銀行核心業務發展前景也值得期待。

高峰表示,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要符合強監管、防風險屬性,對於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客戶隱私的大模型產品需要審慎使用。“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我們應當審慎評估大模型技術的適用性,並控制其發展節奏。”

(編輯:杜麗娟 審覈:張榮旺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