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暴躁、失眠...這些是「經前不悅症」高危險羣
▲焦慮、暴躁、失眠...這些是「經前不悅症」高危險羣。(圖/達志示意圖)
許多女性在「好朋友」來訪時有身心不適的經驗,甚至有些人在經期前幾天,就開始出現情緒不穩定、焦慮不安等症狀。醫師提醒,年齡介於25至35歲且經期不規則者、飲食不均、常處於壓力情境且缺乏運動者、曾流產或有產後憂鬱症者、曾罹患憂鬱症者,都可能是經前症候羣及經前不悅症的高危險羣。
根據研究,有3%至8%的停經前的女性患有經前不悅症,甚至15%患有經前不悅症的女性至少自殺企圖過一次。該如何幫助女性用適當緩解生理期帶來的困擾?根據一篇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發表於2015年9月份《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爲治療經前不悅症第一線治療。
該研究整理各種治療經前不悅症的方法,包含精神科藥物、避孕藥、賀爾蒙劑、健康補充品,及非藥物療法,回顧共31項、近4,400名受試者的研究發現,SSRIs對經前不悅症有快速療效。而其他不同類型的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也能緩解經前不悅的症狀。
臺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蕭美君常務理事指出,「經前症候羣」是一種身心症,通常於經前一週出現乳房脹痛、頭頸背痛、食慾增加、情緒低落、緊張易怒、失眠等症狀,症狀若於經期來潮兩、三天後仍持續,且影響工作、社交等日常,屬於「經前不悅症」。
經前不悅症患者日後引發產後憂鬱、更年期障礙及各種身心情緒疾病機率會高於一般人。蕭美君建議,女性平常應避免攝取高脂、過甜、過鹹及生冷食物,須調整規律且足夠睡眠、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每日觀察並記錄經期及情緒狀態,瞭解自己經前的症狀及型態。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若媽媽有經前不悅症,會因爲加重的壓力,引發在家中無法溝通、焦躁、怒斥、忍不住哭泣等行爲,有這些現象出現,可能是因爲生理期或其他原因而處於高壓狀態,提醒家人需要體恤,如協助分擔家務。醫師也提醒,若無法透過前述方式改善不適症狀,須尋求專業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進行評估,接受治療,避免因拖延病情導致憂鬱症發生。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