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銀行:構建可持續金融體系 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吳霜 上海報道
11月9日,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2024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高質量發展要素對接大會在國家會展中心舉行。會議期間,長三角G60科創走廊ESG發展聯盟正式成立,同時發佈了《促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若干舉措》。
在會議上,江蘇銀行董事長葛仁餘作爲唯一一家金融機構的代表,圍繞“構建可持續金融體系,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發表了主旨演講。葛仁餘認爲,新質生產力是擺脫傳統資源消耗型增長方式,遵循新發展理念的生產力發展路徑;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重點就是加大可持續金融供給,做好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的大文章。
追“新”逐“綠”,助力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
江蘇銀行是長三角區域的頭部城商行,在綠色金融領域,江蘇銀行也在行業中扮演着領航者的角色。Wind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末,江蘇銀行綠色信貸餘額爲2870.2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2.5%,位列城商行第一,在全部42家上市銀行中排名第11位。
截至目前,江蘇銀行全行綠色融資規模超5600億元,綠色貸款佔比在人總行直管的21家商業銀行中排名前列,科技貸款、普惠貸款保持城商行首位。
葛仁餘指出,江蘇銀行發展綠色金融,服務雙碳轉型總體上可以概括爲四個關鍵詞,“穩舵”“定錨”“奮楫”“揚帆”。
一直以來,江蘇銀行掌穩行船之舵,強化戰略引領,確保可持續金融正確航向。近些年,江蘇銀行建立完善全行ESG管理體系,在董事會設立“戰略與ESG委員會”,在高管層設立“五篇大文章”工作領導小組,以新發展理念爲指引,不斷加大資源政策傾斜。
對於風險管理,江蘇銀行錨定“穩健審慎”,強化保障可持續金融行穩致遠。目前,江蘇銀行不斷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將環境和氣候風險管理要求,融入盡職調查、授信審查、資金撥付、貸後管理全流程,積極開展氣候和環境風險壓力測試,不斷調優信貸資產結構,引導金融資源大力支持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產業,壓縮退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
江蘇銀行致力於在創新發展上奮楫爭先,驅動可持續金融破浪前行。“雙碳”目標下,ESG成爲投融資決策過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江蘇銀行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爲支撐,自主開發並迭代更新信貸客戶ESG評級體系,以更加優惠的利率和靈活的風險緩釋措施,激發企業綠色轉型內生動力。
此外,江蘇銀行揚起交流互鑑的風帆,匯聚可持續金融多方合力。在國際上,江蘇銀行是中東亞43家負責任銀行代表、中英金融機構可持續信息披露首批試點單位,參與制定了《PRB2030新框架》等國際標準。在國內,江蘇銀行是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雙碳工作專家組成員、人總行綠色金融標準工作組成員,是多項綠色金融標準的參與起草單位。
順應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協同內外實現綠色轉型
江蘇銀行作爲紮根長三角的一家區域性銀行,其發展依賴於長三角產業,也推動着長三角產業的發展、轉型。長三角地區是全國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同時也是能源消費、碳排放高度集中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區域。
因此,在綠色發展和轉型方面,江蘇銀行一方面作爲綠色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在助力產業綠色轉型上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綠色轉型的實踐者,在自身的組織架構、業務模式等方面,融入綠色基因。江蘇銀行在業內率先出臺《江蘇銀行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2024-2026年)》和“金融支持綠色低碳試驗區建設21條措施”,打造“生態金融、能源金融、轉型金融”特色化服務體系。
在組織架構方面,江蘇銀行建立了“董事會-高管層-執行層”三級治理架構,將董事會下設的“戰略委員會”升級爲“戰略與ESG委員會”,總行設立部門和子公司組成的綠色金融工作組,持續引導、鼓勵並積極探索以多種方式履行環境與社會責任,確立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與客戶、股東、員工、社會等利益相關方共同成長。
在業務模式方面,江蘇銀行堅持以“減污、降碳、擴綠、增長”爲主線,構建了涵蓋生態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城鄉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生態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推出“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基礎設施特許經營”“生態資產價值質押(GEP)”等融資模式,持續爲生態環保重點領域提供高質量金融供給。
截至目前,江蘇銀行已爲近1萬4千餘戶企業提供了ESG評級服務,發放“ESG掛鉤類貸款”超30億元,累計發行“ESG主題理財”近50億元,全行資產共助力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當量近500萬噸。
葛仁餘在會上表示,未來,江蘇銀行將持續完善ESG戰略體系,加快推動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融合發展;深化ESG風險研究,細化ESG風險管理政策和管理要求。同時,持續完善可持續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打造掛鉤類、結構性、環境權益類ESG產品,支持企業加快綠色轉型、更好履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