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銀行向“新”而行: 做好做實科技金融大文章,持續賦能成渝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而發展科技金融是金融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和有效手段。
去年10月份,首次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居於“五篇大文章”首位。今年初,“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被納入年度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在此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優化科技金融供給,將更多金融資源投向以科創企業爲代表的科技創新領域,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成爲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的必答題。
作爲西部地區首家資產規模超萬億元的城商行,成都銀行是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融“主力軍”,亦是支持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金融“排頭兵”。
據瞭解,成都銀行早在2009年就開始深耕科技金融,打造科技金融服務新模式,精準服務科技創新領域市場主體。一是組織體系“專”,科技企業服務團隊人數近1000人,其中依託全國首批成立的科技支行,深化“專營機構+專業團隊+專項授信+專屬產品”四專服務模式,該支行科技型企業貸款戶數和餘額佔支行貸款比重均高於90%;二是產品體系“全”,基於自主研發、政銀擔合作和銀稅互動合計打造15款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產品,累計投放額超800億元。其中,率先與成都市科技局試點推出“科創貸”“人才貸”“研發貸”和“積分貸”等科技金融創新產品,累計投放金額超230億元;三是生態體系“新”,凝聚券商、創投、擔保機構等各方合力,打造“股貸債保”聯動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爲科技型企業提供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服務。
數據顯示,目前成都銀行已爲四川全省34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對成都全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的綜合金融服務覆蓋率超過80%。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與傳統企業相比,科技型企業具有輕資產、無抵押、高投入、長週期的特點,其風險識別和評價難度陡增。基於此,成都銀行聚焦成都市重點產業鏈開展專題研究,針對上鍊科技企業輕資產、高研發、前期營收和利潤不足等特點設置專屬評價模板,實現“硬科技”企業精準畫像。
具體而言,成都銀行一方面建立多維度風險評估機制。除傳統財務指標外,綜合考慮企業的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市場份額、行業發展趨勢等非財務因素,對企業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另一方面,建立智能化的風險監測機制。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測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數據,及時發現潛在風險並預警。同時,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獲取更多行業動態和企業信息,提前做好風險防範措施。
此外,成都銀行強化科技創新領域的行業研究與結果應用,提升全行業務人員與審批人員的專業度,提高科技型企業信貸風險防控能力。同時,積極完善“幾家擡”合作模式,積極對接經信、科技、工商、稅務等主管部門,通過 “政銀擔” 凝聚政策合力,執行“幾家擡”的風險共擔機制,滿足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時有效緩釋業務風險。
展望未來,向“新”而行。成都銀行表示,接下來將持續積極發揮資源稟賦優勢,聚焦重點產業,將金融資源向創新主導領域傾斜,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
一是繼續堅持科技支行在科技金融領域的專營專注,持續完善並踐行科技支行“專項制度、專業人才、專業考覈、專門風控、專屬支持、專線對接”的“六專”原則,進一步提高科技支行專業化經營水平;
二是繼續堅持科技金融產品的創新研發,協同推進新產品試點過程中的貸款投放、需求收集、產品宣講、政策解讀等工作,全力打通服務科技型企業“最後一公里”;
三是全力服務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圍繞全市重點產業鏈,着力構建“鏈主+上鍊中小微”整體授信模式,加大科技型企業支持力度,提升重點產業鏈企業金融服務覆蓋率;
四是持續深化重點產業鏈研究,完善研究工作體系,提升研究深度與廣度,強化研究成果運用,全力提升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