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多地探索“老幼共託”融合照護新模式

幼有所育、老有所養,事關人口高質量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江蘇多地探索“老幼共託”新模式,一個場地實現老人和孩子的雙重照料。這一全新的融合照護新模式如何探索向前?又有哪些難點需要破解?

循着歡聲笑語,步入連雲港海州區“鐘聲0-100歲親親寶貝園”,只見小朋友正在教室幼兒園裡上課。在樓上的舞蹈室裡,老人們正在排練節目。這是一棟3層高的凹字形樓,大約2/3的空間用於孩子們學習活動,其餘空間則改造爲社區鄰里中心供老人活動使用。

連雲港市民汪金明說:“孩子在幼兒園搭積木、玩遊戲,我在隔壁下棋、鍛鍊。中午在這邊餐廳吃飯,接送孩子之餘有地方活動。”

葵花社區地處連雲港老城區,常住人口中三分之一是老年人,社區面臨老齡化嚴重和社區用房緊張的難題。與此同時,社區內的幼兒園有閒置的場地和充足的人員,其區位也符合居家養老“方便、就近”的原則。在社區的推動下,連雲港首個“老幼共託”綜合體誕生。每逢節日,幼兒和老人會一起演出、做遊戲,其他時候則相互獨立。爲了更貼合老人接送孩子時間,鄰里中心將老年課堂設爲早上9點和下午3點半。“託老”費用也很親民,一個月不到200元。

連雲港海州區葵花社區黨總支書記陳秋玲說:“社區許多家庭面臨養老和托育的雙重壓力,‘老幼共託’模式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和服務整合。針對轄區60歲以上老人開設了很多特色公益課程,讓老年朋友在這裡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3部門印發《“十四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托育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各地要統一規劃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推動養老、托育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在政策東風下,“幼轉老”“老幼共託”的探索正在江蘇多地開展。在宿遷,一些空置幼兒園正在探索人員轉型和場地再利用,泗陽縣城廂街道的城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就是由閒置的幼兒園轉變而來。在南京、常州等地,多個社區也在探路如何整合多方資源綜合解決老幼照護難題。常州茶山街道黨羣服務中心不僅設置了社區托育點,還配備了服務老人的社區食堂、活動室,既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又爲社區帶來活力。

常州天寧區茶山街道麗華一村黨總支書記孫菁說:“我們提供這樣一個養老場所給他們,同齡人可以在一起活動。我們有這樣一個托育點在這裡,孩子的爸爸媽媽可以安心地去上班,也是解決了職工的育兒問題。”

不過,業內專家提醒,在同一個屋檐下實現“朝”“夕”和諧相處,托幼與託老不能僅是簡單“做加法”,還需相關各方多策並舉。政府部門應完善政策法規,規範“老幼共託”機構的監管標準,對建設“老幼共託”機構的單位給予資金補貼、稅費優惠等支持政策。同時,引導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開發“老幼結合服務”課程體系和實習基地等,培養專業化人才,補足複合型專業人才缺口。

南京中醫藥大學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王明強說:“在國家的頂層設計上,尤其是現在老幼共託的標準化應該儘快去制定。只有通過標準化建設、通過政府的加強監督監管,才能更好推動老幼共託在規範性上、在質量上進行提升。”

(記者/王敏 何其灼 供片臺/連雲港臺 常州臺 泗陽臺 編輯/張萌)

來源:江蘇廣電總檯·融媒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