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鐵路高架工程發現番仔交莊遺址

番仔交莊遺址施工中監看採集的橙色夾砂陶片。 圖/ 言古文化考古團隊提供

「C612標工程」進行嘉義車站西側K296+470~540限高連續壁地坪降挖工程,在地表下約60至100公分,發現地層內夾雜出土有橙紅色拍印夾砂陶片、硬陶、瓷片與獸骨等遺留與灰坑遺蹟。

考古團隊說,瓷片含17世紀安平壺殘件,及1件17世紀後期日本「有田燒」卡拉克瓷盤殘件。根據出土遺物特徵與組合,陶器特徵與分佈在彰雲嘉平原金屬器時代貓兒幹(崁頂)文化相仿,約距今800年至400年,出土地點判斷與17世紀紀錄泛稱「諸羅山社」舊址相關。

荷治時期記載嘉義原住民,統一以「諸羅山社」稱呼,相關舊址不只一處,人羣來源組成可能也非單一。但就遺址目前採集遺物特徵,至少可晚至17世紀後期明鄭時代,提供連結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間關鍵性證據。

「番仔交莊遺址」是嘉義第一個具考古證據、與歷史文獻記載的「諸羅山社」相關考古遺址,發現填補嘉市連結史前至歷史初期文化發展層序中的空白,是開啓「諸羅山社」考古學研究另一個新起點。

諸羅山社舊址分佈諸羅縣城「西門外」,即現在文化路、北榮街和縱貫線鐵路包圍街廓。諸羅城外北門至西門一帶,有番社厝、番社莊、店仔尾街等聚落,遺址較接近「番仔交莊」聚落,考古學以最小地名命名原則,暫稱「番仔交莊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