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市鐵路工程挖出番仔交莊遺址

嘉義市鐵路高架工程後火車站工區發現的「番仔交莊遺址」出土遺物狀況 。(言古文化考古團隊提供/廖素慧嘉市傳真)

嘉義市鐵路高架工程「C612標嘉北高架車站、嘉義高架車站及北迴歸線車站工程」後火車站工區距離轉車臺遺址約50公尺處,考古團隊發現夾雜陶瓷片、獸骨的新遺址,暫定爲「番仔交莊遺址」,學者顏廷伃認爲是第1個與17世紀泛稱「諸羅山社」有關的遺址,堪稱考古新起點。

嘉市文化局文資科表示,已請考古團隊先確認遺址範圍,再由文資審議委員會商討工程進度如何因應。

顏廷伃表示,該工程施作嘉義車站西側K296+470-540限高連續壁地坪降挖工程,言古文化團隊監看到,地表下60至100公分不等處,地層內夾雜橙紅色拍印夾砂陶片、硬陶、瓷片與獸骨等遺留與灰坑遺蹟,研判應屬原堆積史前文化層。出土瓷片中包含17世紀常見的安平壺殘件,以及1件17世紀後期日本「有田燒」卡拉克瓷盤殘件。

團隊初步研判,陶器特徵與分佈於彰雲嘉平原地區金屬器時代的貓兒幹(崁頂)文化相仿,年代約在距今800年至400年左右,但以出土地點來判斷,應與17世紀泛稱的「諸羅山社」舊址相關。

言古文化團隊認爲,荷治時期稱呼嘉義住民爲「諸羅山社」,應泛指大區域,相關舊址應該不只一處,住民也可能有多種來源組合,就遺址目前出土遺物特徵,至少晚至17世紀後期明鄭時代,提供了關鍵性證據來連結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

參酌1895年日本明治時代繪製的《嘉義之戰鬥圖》,顯示當時諸羅城外北門至西門一帶,散佈有番社厝、番社莊、店仔尾街等聚落,本遺址較接近「番仔交莊」聚落,暫稱爲「番仔交莊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