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暢通消費微循環

多年來習慣在電商平臺購物的消費者在不自覺中悄悄改變了習慣,開始熱衷在外賣平臺下單。如今,新款手機、酒品、化妝品等日用品或小衆商品,都能通過外賣隨時隨地買到。在產品性價比相近的情況下,消費者更偏向於動動手指就能在30分鐘左右收貨的體驗。

即時零售是快速興起的新業態,是近年來中國零售市場最大變化之一。國家高度重視即時零售等新業態發展壯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共同配送、即時零售等新模式。7月份,商務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提出支持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即時零售模式。

不同於直播帶貨和傳統電商,即時零售是依託實體商超、便利店等,以30分鐘左右的即時配送體系和商品供給網絡爲基礎的消費零售模式,零售品類包括傳統生鮮、快消品、藥品、家電、家裝、時尚美妝、服飾等。據測算,2022年我國即時零售訂單超過400億單,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增速領跑線上線下兩個市場。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1.6%,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4.8個百分點,即時零售在網絡零售市場中的比重持續擴大。

即時零售被大衆廣泛接受,主要源於三個優勢。一是配送效率,即時零售通過集成數字平臺、屬地供應鏈和即時配送體系,倉儲、分揀、配送等配置能力較傳統配送模式更高,能更好滿足消費者對“快”的需求。二是便利溢價,在極大節省時間成本的前提下提供更多商品選擇,滿足消費者“用錢換時間”和爲便捷埋單的需求。三是消費黏性,即時零售品類多樣,易於培養消費者習慣,提升渠道消費和商品消費黏性。

此外,即時零售還激活了“小店經濟”,豐富了城市生活服務。現階段,其主要發展空間是城市,特別是具備一刻鐘品質生活功能的城市社區。即時零售在暢流通、惠民生和促消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是串聯居民生活“幸福圈”、打通街頭“毛細血管”和促進城市經濟微循環的關鍵因素。

當然,即時零售也存在“成長的煩惱”。不少社區基礎設施不健全,線下門店數字化程度參差不齊,部分線下門店未能實現全品類上網。前端供應鏈時有不暢,商品結構不穩定的現象也比較突出,難以充分滿足消費者需求。部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等下沉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發展路徑不甚清晰。

應不斷完善即時零售行業發展政策,制定出臺行業指導意見,明確發展路徑。加強行業引導,擴大數字化平臺使用範圍和服務半徑,盤活城市末梢和社區便捷服務消費場景,推動多品類上網。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組合增效,推動倉儲、物流等供應鏈環節更好銜接,改善前端供應鏈不暢和商品結構不穩定等問題。培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即時零售消費生態,逐步推動產業下沉。(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