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存款下架背後:銀行不斷調高收益率暗藏風險

(原標題:互聯網存款下架背後:銀行不斷調高收益率暗藏風險零售轉型遭遇挑戰

“在螞蟻金服陸金所、滴滴金融、度小滿金融、騰訊理財通、天星金融等衆多大型互聯網平臺下架互聯網存款產品同時,這些天我們也在積極聯繫其他平臺下架這些產品。”一家中小型城商行零售部門主管曾強(化名)向記者感慨說。

究其原因,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直指第三方互聯網金融平臺銷售銀行存款產品的業務屬於“無照駕駛”的非法金融活動,應納入金融監管範圍;令他們感受到互聯網存款產品代銷業務正面臨巨大的合規操作壓力,必須儘早下架避免監管部門問責

“上週以來不少城商行同行也來詢問我們產品下架進展,他們也不想落後一拍。”曾強告訴記者。在他看來,互聯網存款產品下架,某種程度也緩和了銀行內部的諸多分歧。具體而言,一是互聯網存款產品競爭激烈導致產品利率水漲船高,今年以來信貸部門多次抱怨負債端融資成本偏高導致他們不得不追逐高收益高風險資產,令整個資產端風險壓力驟增;二是零售部門也多次反饋部分大型互聯網平臺要求客戶只能在他們服務界面開展產品查詢與買賣交易操作,導致銀行傳統渠道網銀或手機銀行)被大幅弱化,影響銀行零售業務轉型發展進程

記者多方瞭解到,隨着越來越多大型互聯網平臺與中小銀行主動下架相關產品,互聯網存款產品競爭亂象與合規操作風險正得到明顯遏制。

“其實,我們希望相關部門在關上一扇門同時,能夠打開一扇窗。”一家城商行互聯網金融部門負責人向記者坦言。畢竟,銀行內部將互聯網金融作爲零售業務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且互聯網存款產品業務所帶來的客戶流量與用戶數據積累,對銀行深入拓展零售業務也起到不小的助推作用。

因此,部分銀行寄希望相關部門在即將出臺的銀行理財產品代銷牌照裡,能將互聯網存款產品銷售納入其業務範疇,從而令這項新興業務做到持牌運營與合規操作。

“但是,在相關部門明確銀行准入資質和標準、以及嚴格規範互聯網、APP等數字平臺涉及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各類行爲之前,互聯網存款產品業務可能遭遇全面停擺,我們必須尋找其他合規路徑繼續零售業務轉型發展征途。”曾強直言

逐步“變味”的互聯網存款產品

曾強回憶說,他所在的城商行之所以涉足互聯網存款產品業務,主要是看到其他銀行因此獲得數量可觀的存款與零售用戶。

“對我們這種網點少的中小型城商行而言,互聯網存款產品無疑大幅拓展我們獲取存款的渠道。”他指出。事實上,他們與不少互聯網平臺在互聯網存款產品代銷方面的合作,也相當順暢。

曾強發現,不少互聯網平臺也樂見在基金、保險產品代銷的基礎上增加銀行存款產品,從而提升用戶粘性。尤其是近年貨幣基金收益率持續下滑的情況下,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的銀行互聯網存款產品也成爲他們留住客戶資金的重要救命稻草。

然而,這項業務合作很快開始“變味”。一方面是部分互聯網平臺爲了提升用戶關注度,對互聯網存款產品進行集中比價與競價,即將合作銀行各類存款產品按利率高低進行展示,利率高的因爲排名靠前與處於顯著位置,自然受到大量用戶青睞,此舉導致不少中小銀行爭相擡高存款產品利息以吸收存款。另一方面每逢年中或年底,部分中小銀行爲了實現存貸比等監管指標,不但發行利率偏高的存款產品“吸金”,還與互聯網平臺合作通過發放加息券、現金獎勵等方式,進一步存款產品利率,甚至有些產品實際利率早已突破利率自律定價機制的上限。

“我們內部也不得不跟進上調互聯網存款產品利率,否則產品根本無人問津。”曾強向記者直言。銀行內部對此曾有異議——此舉已變相擾亂存款利率市場機制,一旦被相關部門發現將面臨問責。但銀行高層認爲其他銀行都在效仿,因此心存僥倖心理。

此外,銀行零售部門還多次反映一些大型互聯網平臺以深度合作爲由,要求用戶在他們服務頁面完成互聯網存款產品查詢與買賣交易,而銀行則提供後臺清算與信息披露職能,此舉導致銀行無法全面跟蹤獲取用戶的金融交易行爲數據與用戶畫像,不利於銀行零售業務轉型發展。但銀行部分高層更看中存款增速與零售用戶增長數據,對此沒有進行從嚴交涉干預。

在他看來,這導致一系列負面效應相繼出現,其中最讓他們頭疼的事,是存款“搬家”——由於互聯網存款產品利率較傳統網點同期存款產品高出30-40個基點,因此大量儲戶都將存款從網點“搬出”,轉向本行的互聯網存款產品博取更高利息收入,其結果是負債端存款獲取成本相應擡高,迫使銀行資產端不得不承受更高風險以賺取更高回報,從而覆蓋日益走高的存款獲取成本。

“以往,我們委外業務部門要求合作機構將95%資產必須投向AAA信用級別利率債或政策性銀行金融債,但由於負債端存款獲取成本走高,如今委外部門將投向AAA信用評級利率債或政策性銀行金融債的資金比重降至88%,其餘資金獲准投向信用評級在AA級別、但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地方國企債或資產證券化產品,如今多家地方國企面臨債務兌付違約,令整個委外部門天天提心吊膽,擔心踩雷風險突然降臨。”曾強感慨說。

寄希望“開一扇窗”仍有難度

記者多方瞭解到,隨着衆多互聯網平臺與銀行主動下架互聯網存款產品,如今行業亂象與潛在風險已受到明顯遏制。不過,這也給不少中小銀行零售業務轉型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一直以來,我們銀行非常看重互聯網存款產品業務對零售業務轉型發展的助推作用。” 前述城商行互聯網金融部門負責人表示。一方面互聯網存款產品業務的確給銀行帶來不少零售用戶與用戶數據,他們正對這些用戶數據進行精準畫像與金融服務需求洞察,從而向他們提供包括按揭房貸、購車貸款、個人消費貸款、理財產品推介等多元化綜合金融服務;另一方面不少代銷存款產品的互聯網平臺也向他們提供大量金融服務全流程線上高效操作的金融科技支持,給銀行拓展智能化零售金融服務創造不小的操作空間

如今,隨着互聯網存款產品悉數下架,他發現相關金融科技支持與用戶數據(脫敏化)協同分析進程也隨之陷入停擺,令銀行零售業務轉型征途必須另謀出路。

“目前,我們內部寄希望相關部門在即將出臺的銀行理財產品代銷牌照裡,能將互聯網存款產品代銷納入業務範疇,從而給一些規範操作且運營穩健,資金實力較強的中小銀行開一扇窗。”他坦言。

一位熟悉相關監管政策的知情人士透露,此舉難度不小。究其原因,互聯網存款產品業務涉及不少合規操作與風險隱患,需先得到妥善的解決方案。比如不少中小城商行農商行吸收互聯網存款,令其突破傳統渠道的空間限制,從一家區域性銀行變身爲全國性銀行。與相關部門要求它們立足於當地、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市場定位存在偏差;此外,部分中小城商行農商行通過互聯網平臺,與其他省市存款人開展遠程交易,但其技術能力不足以支持它們做好存款人實名認證、盡職調查等工作與持續監測,在賬戶管理與資金進出方面也存在合規性風險,可能導致反洗錢相關監管規則難以落實。而且部分互聯網平臺在提供互聯網存款產品代銷服務時,未在用戶授權下與銀行“共享”個人信息財務數據,存在侵犯金融消費者權益行爲等。

在這位知情人士看來,在互聯網存款產品業務諸多風險尚未得到妥善解決方案前,中小銀行不應寄希望靠一張“牌照”解決業務准入問題。

記者多方瞭解到,隨着互聯網存款產品業務全面停擺,越來越多中小銀行開始轉而與互聯網平臺開展純粹的金融技術合作,即繼續引入零售業務智能化線上化服務技術,以及在合規情況下加強脫敏化的數據合作,儘可能緩解前者給銀行零售轉型征途所帶來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