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宣講團”:幫助千萬個過去的自己
2019年國慶節,王倩與西部計劃志願者合影。(左一女生爲王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初中到高中,家境貧寒的王倩都是老家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張明鄉的“全鄉第一”。她告訴自己,家裡窮更要好好讀書,要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由於中考考了全鄉第一,王倩成爲“陽光班”的一員,享受學費、住宿費全免,每個月還有200元政策補貼。
2015年,王倩被北京交通大學錄取,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徹整個張明鄉。可是來到北京上大學後,她才發現,大學生活竟然如此難以適應。之前從來沒有說過普通話的王倩,一開口說話就覺得彆扭,生怕被人笑話。
王倩還記得,第一次上計算機課的時候,她不會開電腦。老師上C語言和JAVA編程課,對她來說就是一長串字符在電腦屏幕上來回滾動。此前,王倩只有在高考報志願的時候用過一次電腦――只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點了幾下鼠標。
來自甘肅農村的韓儲銀也遇到了類似的狀況。初入清華大學的時候,韓儲銀的普通話裡夾雜着濃濃的西北味,他的室友曾笑他分不清楚前後鼻音,他也自卑得不敢主動和“城裡人”講話。
韓儲銀的家在甘肅省靜寧縣的一個小山村裡,家裡祖祖輩輩務農,他也從小就熟悉了牧羊放牛。小學六年級時,韓儲銀開始下地耕作,頭戴一頂草帽,手握一杆長鞭,再扛一架木犁,牽着兩頭老黃牛在烈日炎炎下耕地。
這樣的生活環境與在城市裡長大的同學們截然不同。韓儲銀深深感受到自己和同學們的差距,他感嘆“清華里大神太多了”。他曾因3個小時解不開一道數學題,在深夜裡痛哭;還因爲不會做PPT,凌晨5時跑到學長宿舍請教。
經過不斷的鍛鍊與實踐,王倩和韓儲銀都發現,學習掌握一門新的技能並不困難。王倩說:“覺得不行的時候就努力學,自卑也是我不斷進步的動力。”
韓儲銀和王倩,都加入了“雁行中國”公益活動。“雁行中國”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寒門宣講團”,這個宣講團裡的成員大多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寒門學子”,他們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12所高校。
每年暑期,加入宣講團的新成員都會到河北、重慶、陝西等地的多所高中進行宣講,給高三學生分享學習方法、時間管理、考試技巧等。參加宣講團將近5年時間,曾依靠資助才得以完成學業的王倩說:“幫助別人,就像是在幫助過去的自己”。
雖然韓儲銀也曾感到自卑,但他覺得正是土生土長的自然環境,磨練出自己堅強、樂觀、不輕言放棄的性格。和許多跟自己家庭背景相似的學生聚到一起,他發現有的人沉默寡言,表現出極度的自卑,甚至會覺得走在路上,別人都在偷看自己,對自己指指點點。有的寒門學子爲了不讓同學發現自己家庭條件不好,放棄申請學校的助學金。
2015年8月21日,對韓儲銀來說是一個永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清華大學舉行新生開學典禮,邱勇校長致辭演講。韓儲銀和3000多名新生一樣,正在認真聆聽,突然間聽到了自己的名字。
邱勇說:“昨天在新生報到的現場,我見到了來自甘肅的韓儲銀同學,他出生在農村家庭,成長之路充滿了艱辛。小學時,他每天上學要翻兩座山、��一條水溝;初中時,冬天夜裡在沒有暖氣的宿舍裡凍得睡不着,他就去操場上讀書;高中入校時,他被畢業生光榮榜上‘清華大學’四個鮮紅的大字吸引,從此立下‘上清華’的志向。今年他入選清華‘自強計劃’,並在高考中獲得全省理科第三名。”
韓儲銀的求學之路雖然艱辛,但是充滿了溫暖。初中時獲得了一位北京女士的資助;高中時,他獲得了浙江省一家公益基金會的資助。韓儲銀一直有個心願:等自己有了能力,一定要幫助更多的人,要爲家鄉和其他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做出貢獻。
王倩也有同樣的願望,她高中時享受免收學費、住宿費的政策,大學時申請助學貸款,獲得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從上大學開始,王倩就沒有向家裡要過一分錢。兼職當家教老師,到公司實習,王倩通過自己的努力掙生活費。有的時候,王倩還會給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讀書的妹妹一些零花錢。
“沒有國家的資助政策,我們兄弟姐妹可能都沒錢上學。”一直以來,王倩都想做些什麼幫助別人,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機會。
2016年,王倩聽了一場雁行中國的宣講會,她十分認可雁行中國的理念,選擇加入,成爲宣講團的一員。從校園負責人到北京總負責人,王倩已經在雁行中國度過5個年頭,組織參與十幾次活動。
王倩喜歡當老師,她給很多學生上過家教課,當聽到學校有支教保研的名額時,王倩立刻報名。2019年6月,她和同校的6名學生,來到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第一小學支教。
因爲有在學校樂團的經驗,王倩當起了音樂老師。第一次走進教室,站在講堂上講課,王倩緊張極了。王倩記得她剛走進教室,同學們就開始歡呼雀躍,因爲他們終於迎來了期盼已久的音樂老師。她帶着顫抖的聲音作完自我介紹,開始帶着班裡的同學們做遊戲。
擔心小學生難以接受深奧的樂理知識,王倩想了很多辦法,觀看教學視頻,還給表現優良的學生獎勵小紅花、橡皮泥。
班裡一個很調皮的男生,在她臨走前給她寫了一封信,信中寫着自己要好好學習,想考上北京的大學去找她;有學生給她送了親手做的筆筒;還有一個女同學整整哭了一節課,捨不得她離開。王倩沒有想到平日裡上課難以管教的學生們,竟然對她有這麼深的感情。她那天和學生們擁抱在一起,哭了許久。
高考結束後,韓儲銀就參加了家鄉縣城一家愛心企業的扶貧助學公益活動,在半個月時間裡,到靜寧縣100多戶貧困學子的家中做家訪。這是韓儲銀第一次接觸公益活動。
在家訪過程中,有一個小男孩讓韓儲銀印象深刻。男孩的父親重病臥牀,母親離家出走。這個10歲大的男孩支撐起整個家,他下地種菜、開三輪車賣菜,一邊照顧父親,一邊堅持讀書,他堅定地告訴韓儲銀:“我也想上大學。”
2016年7月,韓儲銀和班裡22名同學組成“絲路心徵”公益實踐支隊,前往韓儲銀的家鄉甘肅靜寧開展支教、體育公益和扶貧調研活動。短短一週時間,他們教孩子唱歌、搭建羽毛球場、下鄉去農戶家訪談。
2017年暑假,韓儲銀組織了“雁行中國暑期大型公益宣講團”,聯合北京、南京12所高校的187名學生前往全國19個省83所高中開展公益勵志宣講活動,參與聽講的高中生達63700餘人。
韓儲銀本科畢業之後,主動申請加入清華大學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並擔任團長,以一名支教老師的身份來到了陝西延安,開啓了一年的支教生活。
擔任高中數學老師的韓儲銀,提前兩週就開始備課,早已經將課程內容熟記於心。第一堂上課上,韓儲銀問大家爲什麼要學習數學?一位學生的回答是,“學習數學是爲了更好地理解宇宙萬物的本質。”這個回答讓韓儲銀很意外,他意識到村裡的孩子也有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只不過缺少一個走出去的機會。
2020年2月,因爲疫情影響改上網課,韓儲銀幾乎每天都要錄製視頻課程。一堂30分鐘的課,從備課、錄製、剪輯、上傳,往往需要三四個小時,有時候信號不佳,韓儲銀還要抱着電腦爬到山上去找網絡。
因爲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韓儲銀曾感到迷茫、無助,懷疑自己能不能當好一名老師。經過和同學們交流,韓儲銀髮現問題在於同學們根本沒有掌握基本的知識點。韓儲銀重新調整教學計劃,每日午休時間給學生一對一輔導,經過他的努力,他帶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在期末考試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今年5月,韓儲銀所在的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中的一個支教團隊青海湟中分隊獲得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的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韓儲銀收穫了成長,從膽小羞澀的小男生成長爲大方開朗的大男孩。支教結束後,返回清華大學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公益帶給他的感動、溫暖和力量將支持他繼續前進。
“待到新木長成時,你會因爲選擇了我而欣喜。”韓儲銀至今仍然記得當年申請清華大學“自強計劃”時,自己寫的一句話,他說:“我一直都在努力兌現這個承諾。”
見習記者 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