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鬱後,共情與支持是治癒的關鍵!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孩子抑鬱後,最需要的是什麼?

新學期開始,全國各地來看抑鬱症的家庭又增多了。

央視頻發佈了一個和青少年抑鬱相關的視頻,裡面提到了一個數據,我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已達到17.5%。

數據來源於《2021年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其中抑鬱障礙佔比3.2%,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嚴峻。

抑鬱的孩子,他們陷入消極悲觀中,對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拒絕社交和上學,甚至出現自殘自傷等情況,這成爲了許多家長的“心病”。

其實孩子有這樣的行爲是在求救,他們需要支持,希望家長能幫助自己。

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到這個信號,認爲孩子是在自甘墮落,指責逼迫或者徹底放手,都會讓孩子的處境非常危險。

孩子抑鬱不想上學,我是不是太失敗了?

當孩子沒有動力、消極低沉的時候,我們要儘早感知到孩子的變化,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引發嚴重的行爲問題。

小陳,女,16歲。

有明顯的抑鬱傾向,嗜睡,注意力降低,記憶減退,不願意去上學,對父母有抵抗情緒。

下面是小陳媽媽的自述:

我家孩子出現睡眠障礙是在一年前左右,晚上經常睡不好,失眠到深夜,多次情緒失控哭泣。

這個時候我和她爸爸還沒有特別重視,因爲當時孩子學習成績還不錯,我們當時以爲只是小問題。

後來,孩子間歇性出現了起牀困難、嗜睡、無緣無故大哭崩潰等情況,不願意去學校,需要我們找各種理由和班主任請假。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看到孩子手裡拿着小刀在手腕上划着,整個手都是血,我們感到後怕不已,纔開始意識到孩子問題的嚴峻性。

於是我預約了心理醫生,結果孩子被診斷爲抑鬱症。

我感覺天都塌了,內心感到無比難受和挫敗:平時孩子表現都很健康,怎麼好好的突然就生病了?我們16年的教育投入要宣告失敗了嗎?

之後的時間裡我們聽從醫生的建議,讓孩子開始吃藥,順着她來,不願意上課就不上了,帶孩子外出散心,孩子的情緒狀況也好多了。

我以爲已經看到希望的曙光,然而現實,給了我一個無情的打擊。

暑假快要來了,我們弄了一個打卡讓孩子做,包括看書、散步和交友情況等等,孩子沒做到的時候提醒一下,也沒有強制她。沒想到孩子特別抗拒,一看到我們就情緒崩潰,拒絕和我們說話,也不願意出門了。

我真的不明白孩子爲什麼會這樣?是我們對她的要求太多了嗎?真的很擔心孩子會廢掉,但又不敢用強硬手段,她還能順利開學嗎?

共情是幫助孩子走出的關鍵

很多家庭中父母沒辦法接受孩子的抑鬱狀態,不認可孩子的痛苦和困境,只想着讓孩子趕快站起來,回到父母“預設的軌道”上去。

抑鬱孩子的狀態就像掛在懸崖邊上,很多父母不斷對孩子說,“你上來呀,快上來”,卻沒有給予支持性的幫助,這時候的孩子沒有力量,完全做不到。

想要孩子重獲能量,我們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明確自己並非管理者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我們是孩子的引導者和支持者,而不是管理者,你不能用管理的思維去對待孩子。

小陳媽媽在孩子抑鬱後反覆提到學習、佈置任務打卡等,孩子覺得被監督和壓迫的感覺又回來了,她認爲父母真正在乎的是她的學習情況。這其實就是一種管理者思維。

孩子在抑鬱狀態下,需要的不是被管理和約束,而是理解與接納。

你回想一下你是否默認自己與孩子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這種關係孩子是否發自內心的認可?

我們要做的是去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選擇,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2.明確短期內孩子無法治癒

抑鬱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具有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心理準備。

短期時間內孩子不會立馬就有很好的效果,急於求成反而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

我們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慢慢走出陰霾,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艱難的時光。

積極配合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方案,同時關注孩子的日常變化,及時與他們溝通反饋。

▌3.放下家長的姿態,去接納和共情孩子

抑鬱的家長常常不理解的一點:孩子從小什麼都不缺,怎麼就抑鬱了?

所以當孩子確診抑鬱後,很多父母表面上是接納的態度,實際上卻不認同孩子的痛苦,甚至覺得孩子矯情。

接納只是緩兵之計,背後的真正目的還是想讓孩子早日復學,而孩子是很敏感的,親子雙方劇烈的衝突雖然是減少了,但彼此的情感聯結依然是中斷的。

我們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孩子的痛苦和困惑,嘗試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情緒,而是給予他們溫暖的迴應和安慰。

用平等的溝通方式與孩子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單的,有人在真正關心和愛護他們。

總之,共情與支持是孩子治癒的關鍵。

諮詢師引導小陳父母明白學業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停止目前“步步緊逼”的模式,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多去共情和肯定孩子,提升孩子的能量狀態。

被長期強烈的負面情緒裹挾吞噬的孩子,沒有動力前進,需要充分的療愈和滋養。

小陳看到父母的改變後,她輕鬆了不少。當孩子相信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愛着和接納的時候,她開始拿回了自己的內在狀態,也慢慢擁有了改變的勇氣。

諮詢師引導她看到自己的情緒狀態,提高自我覺察,邀請父母一起制定合理的復學計劃,幫助小陳學會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經過一個多月的諮詢,孩子的情緒和睡眠狀況穩定多了,自傷行爲也得到了控制。以前父母和孩子都是羞於開口的狀態,現在雙方能夠正常表達自己的需求了,親子關係得到改善。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在線查看~

本文來源:安肯心理諮詢

責任編輯:老豆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