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張國榮等巨星都因抑鬱症自殺,抑鬱症真的難以治癒嗎?

7月5日,天后歌手李玟因抑鬱症自殺身亡。她的歌聲陪伴了至少一代人長大,很多人都接受不了這個噩耗。

對於廣大抑鬱症患者、家屬來說,這個消息更是沉重得幾乎令人絕望:

李玟那麼富有,無論在國內,還是在美國都擁 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可她的抑鬱症也沒治好,最後以自殺結束一生。那我的孩子得了抑鬱症,還有治嗎?下一個悲劇會不會就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

在李玟去世的第二天,“抑鬱症真的難以根治”這個話題一度衝上熱搜。抑鬱症真的很難治好嗎?難得連天后李玟都拿這個病沒辦法嗎?

上週,我們分析了李玟罹患的極有可能是“微笑型抑鬱症”。

前天,我們還深入分析了李玟和李玟的二姐因爲不幸的童年經歷,都有一定的“戀愛腦”問題。

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想談一談抑鬱症是不是真的那麼難治,爲什麼像李玟、張國榮等巨星級的人物都沒能治好。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患者、家屬們最最關心的:抑鬱症到底能不能治癒?怎樣才能徹底治癒?

01、很多專家說抑鬱症難根治,這是真的嗎?

對於抑鬱症患者、家屬羣體來說,他們得到的信息可能是比較“割裂”的。

一方面,他們能在網上看到很多抑鬱症康復的新聞。比如任正非曾患有抑鬱症,嚴重的時候還有過自殺念頭。但如今任正非已走向康復,並帶領華爲成爲世界500強!

又比如原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曹林,他曾經患有抑鬱症和重度糖尿病,但後來他通過治療和跑步相結合,兩種疾病都康復得很好。他還撰寫了《奧森日記》一書,被稱爲“中國版的《跑步聖經》”。

而且,李玟的二姐李思林其實也曾經罹患過抑鬱症。但她在姐姐妹妹、母親的鼓勵和陪伴下,很可能也接受規範化的治療,她最後康復了,現在面臨妹妹的死訊,也能堅強地接受、處理。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報道稱有抑鬱症患者通過中醫療法、唱紅歌、信教等方法走向康復,比如溫州瑞安的農民範多得就通過跳“鬼步舞”治好了“抑鬱症”,前幾年一度成爲網紅。

雖然這些“治療”抑鬱症的方式存在很大差異,不一定適合所有患者,但客觀來說,這至少會給人一種感覺:抑鬱症是完全可以康復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是,現實中又有很多抑鬱症患者久治不愈,病情總是反反覆覆。他們不下一次問精神科大夫:“這個病到底怎麼才能治好?”

很多大夫會這樣回答:“抑鬱症很容易復發,如果復發3次或以上,就必須終身服藥。”連我國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也公開說過,“抑鬱症是一種終身慢性疾病”。

一邊是國內的權威專家說抑鬱症會慢性化,另一邊是不斷有抑鬱症患者康復的社會新聞,到底該信誰的?

從客觀來說,這兩種信息並不對立。前者代表的是以主流精神科爲主的臨牀觀察,而後者則代表了一個個患者個體的不同康復路線。

主流精神科認爲抑鬱症容易復發、慢性化,這是來自於大量的、長期的精神科臨牀觀察和統計。大夫們發現,即使抑鬱症患者們堅持服藥、複診,但大部分人都出現了多次復發的情況。而且復發的次數越多,以後還會復發的風險就越高。

基於這方面的觀察和統計(相關統計數據還得到了循證醫學的支持),所以精神科大夫會建議,復發了3次或者3次以上的患者最好終身服藥,這能夠降低後續復發的風險,即使復發了,嚴重程度也相對可控。

但這裡有個前提,這些被納入統計的抑鬱症患者主要是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所佔的比例非常小,甚至是零。而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都只能控制症狀,難以觸及抑鬱症的根源。

而且,無論是精神科藥物治療,還是物理治療,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副作用太大,反而會令患者的情緒更糟糕。比如,部分青少年患者服藥後會記憶力下降,影響學習狀態,但很多青少年患者非常看重學習,他們會覺得吃了藥反而更糟心了。

還有很多女性患者服藥後,可能會出現代謝紊亂綜合徵,體重上漲得很快。她們中有很多人本來就對自己的身材很自卑,結果藥物副作用讓她們更胖了,她們非常絕望、難受。如果她們還因爲吃藥發胖而遭受他人嘲笑、欺凌的話,甚至會形成新的心理創傷。所以,如果光靠吃藥和接受物理治療,抑鬱症患者確實難以走向真正的康復。

有的患者還會接受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很多人本來抱着較高期待,但逐漸發現效果也不大。各個心理學流派都對抑鬱症的形成原因有一套自己的說法,不同流派之間的說法不同,而且都只停留在人的外顯記憶層面,無法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無法解決疾病背後的深層次心理根源。

所以,主流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技術實際上是比較低效的,還是難以幫助患者解決情緒症狀。

主流精神科的治療方法只能控制症狀,主流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又無法解決抑鬱症的心理根源問題。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抑鬱症確實是難以治癒。

02、抑鬱症患者能不能走向康復,關鍵看這個因素

既然上面說抑鬱症難以治癒,可爲什麼現實中又有那麼多患者走向了康復?

這關鍵在於,他們通過一些方法,在有意、無意中解決了抑鬱症的心理根源問題。

我們對大量抑鬱症患者進行過系統化的、深度的臨牀心理干預,通過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我們能夠深入到患者的內隱記憶層面去尋找心理根源。

我們發現,抑鬱症最初的主要病因是心理社會因素,是患者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並且不斷自我否定所致的。而所謂的“神經遞質濃度異常”“海馬體受損”只是疊加性心理創傷形成後,導致大腦出現了相應的變化,這是疾病的中間環節。

而抑鬱症能不能真正地走向康復,關鍵就在於患者的主要疊加性心理創傷能不能得到修復,患者能不能糾正過分自我否定的錯誤歸因模式,並掌握更理性的綜合性歸因模式。

我們在臨牀深度心理干預中,會使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對抑鬱症患者的主要疊加性心理創傷進行精準化修復,患者的病情會大幅度緩解,甚至立竿見影,如果有服藥的話,也因此可以快速減藥。

然後,我們還會幫助患者建立綜合性的歸因模式,消除學習障礙(對於學生患者而言),提高逆商(AQ),並幫助患者、父母重建融洽的家庭關係。患者不但能真正康復,後續復發的風險很低,甚至會變得比同齡人更成熟、睿智。

圖片來源於網絡

起碼從技術層面來說,如果抑鬱症患者的主要疊加性心理創傷能得到修復,逆商(AQ)得以建立,家庭系統得以重塑的話,哪怕是已經多次復發,病史較長的抑鬱症患者,最終也能真正走向康復。我們在臨牀中已有大量的成功例子。

當然,我們的臨牀深度心理干預只是其中一種康復手段,不是唯一一種。

很多新聞報道里的抑鬱症康復者,他們雖然沒有接受我們的臨牀深度心理干預,但通過其他方式修復了主要的疊加性心理創傷,糾正了錯誤的歸因模式,這是他們能走向康復的真正原因。

比如上面提到的李玟二姐李思林,她3歲喪父,媽媽一個人要養活她們3姐妹,她肯定在成長過程中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成年以後,她還有一段只維持了4年的婚姻,期間屢屢被前夫傷害。

李思林離婚後,很快就罹患了抑鬱症。她說自己後來是在媽媽、姐妹的陪伴、鼓勵中逐漸康復的,沒有提及是否有接受精神科治療。

這個“陪伴、鼓勵”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其實她是通過融洽、溫馨的家庭關係,逐漸修復了主要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並不再自我否定。也不排除她同時也接受了規範化的精神科治療,或尋求了心理諮詢/心理治療。

而且,她及時與前夫離婚,這是明智的決定,起碼避免了不良的婚姻關係繼續帶來新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而李玟同樣婚姻不如意,同樣罹患抑鬱症,爲何她就不能在家人的陪伴下逐漸走向康復?關鍵因素還是要看主要的疊加性心理創傷能否及時得到修復。

李玟與二姐,圖片來源於網絡

李玟出生時父親就已經離世了,在成長過程中完全缺乏父愛,比姐姐們更加缺乏安全感。而且她很早就成爲明星,出道30年來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壓力,又因爲工作跟家人聚少離多。

後來她選擇另一半時又遇到“渣男”老公樂裕民。因爲兩人遲遲未能辦完離婚手續,李玟又是國際巨星,所以每次樂裕民“拈花惹草”被拍照片時,新聞報道都會將他跟李玟扯上關係,李玟一次次遭受傷害。

所以,李玟遭受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比二姐李思林多得多,也未能及時避開不良婚姻帶來的負性刺激,不斷形成新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又因爲高強度的工作,她很難長期待在家裡休養。

李玟的主要疊加性心理創傷一直得不到修復,病情也就一直難以穩定,這是其抑鬱症難以真正康復的主要原因。

03、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才能看到抑鬱症的主要病因

可能很多人看完以上的分析後仍半信半疑,甚至有些讀者會認爲這難以置信:

“最權威的精神科機構和專家都說抑鬱症病因不明,你們憑什麼說抑鬱症的主要病因就是心理社會因素?”

這樣的疑問完全可以理解,因爲一開始我們發現,當在深度催眠下找到、處理了患者過去的負性經歷記憶後,患者的抑鬱症症狀大有好轉,療效甚至是立竿見影,我們也覺得非常神奇,也不明白這背後的科學原理。

直到我跨學科學習腦科學和認知神經心理學,瞭解到病理性記憶和記憶再鞏固這兩個理論,才找到了這個“神奇”技術的理論支撐。

傳統記憶鞏固理論認爲,記憶一旦鞏固形成,便難以改變。但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當已鞏固的長時記憶被重新喚醒、激活後,可進入不穩定的狀態,在大約6個小時的時間窗內,可通過藥物或行爲干預的方式,將原始記憶增強、減弱或改變,然後重新鞏固下來。

記憶再鞏固理論成爲了目前記憶領域研究的一大熱點。已經有專家提出,如果將這個理論的發現對病理性記憶(如成癮性記憶、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中的恐懼記憶等)進行處理,原有的病理性記憶將有望被改變或者消除。

2012年,中科院院士、北大六院院長陸林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基於記憶再鞏固理論,提出了“條件性線索喚起—消退心理學”方式,研究發現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消除病理性成癮記憶的再現。該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ce雜誌上。

不過,目前國內外關於病理性記憶、記憶再鞏固理論的研究,大部分仍停留在實驗階段、甚至主要研究仍處於動物實驗階段。而我們機構已經開始應用在臨牀深度心理干預中,而且技術已經成熟。

而我們上文說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其實就是病理性記憶中的一種。當我們利用深度催眠下進入人的內隱記憶層面,精準化找到症狀背後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予以高效化、精準化的修復,引導患者形成新的、積極的認知,也就是進行有效的“記憶再鞏固”,抑鬱症症狀可大幅度好轉,甚至被消除。

而且,這些疊加性心理創傷有很多儲存在患者的內隱記憶層面,患者已經想不起來了,一般情況下難以激活和處理。但在深度催眠下,這些深層次的病理性記憶能被精準化“喚醒”,並進行記憶再鞏固。

利用這個方法,我們在臨牀深度心理干預中已經有大量成功康復的例子。也是從這些真實案例中,我們得出了這個結論:

“抑鬱症的主要病因是病理性記憶,具體來說是患者遭受過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並不斷自我否定所導致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 我們認爲“精準精神心理學”的時代已經到來,現在能夠進入人的內隱記憶層面,精準化地找到抑鬱症症狀背後的病理性記憶,並精準化地進行記憶再鞏固。與傳統的心理治療/心理諮詢相比,這是質的飛躍與發展!

其實不止抑鬱症的病因,我們對雙相障礙、強迫症、進食障礙等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礙的病因都有了深入的認識,這得益於我們踐行了整整19年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進入了人的內隱記憶層面。

雖然國內有很多精神科專科醫院實力雄厚,規模龐大,但絕大部分醫院對精神障礙背後的心理社會因素並不重視。大部分精神科大夫只懂精神醫學,不懂科學心理學,更不懂病理性記憶和記憶再鞏固的理論和技術。即使部分大夫有一定的跨學科,但對於人的心理活動的瞭解也很難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所以他們很難在精神心理障礙的診療上獲得突破性的發現。

慶幸的是,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去年9月,國家衛健委在發佈我國醫療機構能力建設情況時,就強調要在全國推廣多學科診療。今年6月,我們所處的廣州也印發了《廣州市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稱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三級醫院都要提供多學科診療門診和住院服務。

現實中,有的三甲醫院對於疑難雜症會採取“大會診”的模式,不同科室的醫生參與其中,共同爲患者提供診療,其實這也是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體現。但因爲不同醫生之間掌握的知識不同,很容易出現意見分歧,存在不小的侷限性。

如果一個醫生能夠掌握多個學科的知識,尤其是高效的知識,將高效的知識融會貫通,高效地整合梳理,就能爲患者提供更系統、更深入的多學科診療(MDT)。更重要的是,在不斷整合多個學科知識的過程中,不但容易實現創新,還更容易將問題看得更全面、更深入,發現問題的本質。

這一點在精神心理障礙的診療中尤其明顯。我橫跨了兒科學、麻醉學、精神醫學、科學心理學、成癮醫學及教育學等領域,這令我在探索精神心理障礙病因的過程中有了更全面的視角,也更容易找到背後的真相!

當然,國內有的精神科專科醫院很重視疾病背後的心理因素,在診療中也會結合專業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多學科診療(MDT)的體現。但他們掌握的仍主要是傳統的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無法深入到人的內隱記憶層面進行記憶再鞏固,所以仍然相對低效。

所以,希望更多的精神科大夫能夠積極學習,拓寬認知邊界,具備多學科診療(MDT)的意識與能力,不斷整合多個學科的知識,爲更多患者及家屬帶來希望,爲精神心理學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加速度,儘量減少李玟自殺身亡這樣的悲劇。

我也希望廣大大衆,尤其是抑鬱症患者、家屬們不要人云亦云、對抑鬱症感到悲觀、消極,當然,也不能對抑鬱症掉以輕心。

如果患者接受了規範化的精神科治療、一般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但療效不佳,這不是這個病難以根治,而是患者、家屬還沒有看到抑鬱症的心理根源,還沒有有效地修復主要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患者甚至有可能仍在不斷遭受負性刺激,形成新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對於學生患者來說,家長應該儘快學會“自我家庭治療”,通過改善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營造融洽、有愛的家庭氣氛,逐漸修復孩子的主要疊加性心理創傷,這能幫助孩子更快地走向康復,避免發生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