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歸心 以道成局(林安梧)

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新聞發佈會。(中新網)

日前,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在有道教「第一福地」之稱的江蘇茅山舉行。筆者有幸參加論壇,並與來自各國各地的諸學術同仁和道教修士交流切磋。在筆者看來,若追本溯源,道教堪稱整個中國文明中最根源的一個宗教,「教出多元,道通爲一」,這一點對解釋整個中華文化,乃至東西方文明之差異都至關重要。

先從中國各宗教的特性說起。與西方宗教相比,中國的宗教有一大不同,即從信仰者的角度來說,西方宗教設置有信仰的最高對像——神(God),它是超越的、絕對的、唯一的、神聖的人格神,但其形象的塑造卻未以人內在的本性爲出發點。相較而言,中國之宗教則是「覺性」的宗教。通俗來講,「覺性」的宗教是「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臺灣的民間信仰可謂數不勝數。除關帝聖君信仰、媽祖信仰、玄天上帝信仰外,還有譬如瑤池金母信仰、玉皇上帝信仰、呂祖信仰等。儘管信仰的對象很多,但卻不影響修行,這是因爲民衆是在「祭拜」神明,而非「投靠」神明,是要啓發人內在的自覺本性。

在臺灣,民間宗教信仰是一統而多元的,難言其中何種信仰最具代表性。對道教來說,在其諸多系統中,它會與其他不同宗教信仰相互連接。也因此,臺灣的宗教得以多元化發展,不同宗教得以和平共處。

臺灣的宗教力量在面對政治、政黨力量時,會出現一個很獨特的現象,即能使得信衆相信政治紛爭是一時的,文化傳承是長遠的,而人性是真實的,天理天命是永恆的。因此臺灣的宗教文化是「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一個「天人合德」的系統。

而在此發展過程中,道教隨現代性的發展,也出現重新調節,又向互聯網等新一波技術潮流的各方面求種種進步,整體上它的影響力也在逐漸增強。

借用道教經典《道德經》的話,「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學習地的寬廣,然後具體的生長。學習天,因爲天是高明的、普遍的一個理想,而進一步學習總體的源頭,即道。它隱含的是一個自發的、調節的、和諧的秩序,所以說道教隱含着一個「共生共長,共存共榮」的哲學。

中國人十分注重的,不是某一種個體性或者某一種集體性,而是一種共生關係,這種共生關係是要形成一個共同體,隨着它一步一步地擴大,從身心到身家再到家國、天下的共同體,最後回到「道法自然」。儒家注重「天下爲公」,佛教講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都與道教思想相通。

中華民族在21世紀能扮演一個較重要的角色,即以和諧共生的思想影響全世界,讓現在的世界能夠早日從霸權政治的邏輯中開解,走向一個人類和平的共治邏輯。

現下,兩岸的宗教文化交流十分熱絡,筆者不久前赴湖南炎帝陵祭拜,據我觀察,這次有上千名臺灣民衆前往祭拜。其實,對炎帝神農崇拜在臺灣並不是最壯盛的一個信仰,但它是最古老的信仰。兩岸的宗教文化交流之所以能如此密切,與中國宗教的特性是分不開的。

中國宗教是「覺性」的宗教,不要求只能信仰某一尊神,而不能信仰其他諸神。中國的宗教信仰是多元的,它也是一直生長的。譬如佛教,佛陀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它相信普天地之間的各個方位、各個層面均可成佛。這裡也體現出中國宗教統一而多元的特點。

中國人講求「如是我聞」,講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講求「朝聞道夕死可矣」。中國宗教的哲學思想重視「傾聽」,此乃十分獨特之處。中國的古老經典《易傳》也說,「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最高宇宙奧秘不可言說,但人可以感應到,「天人合德」可以實現。

在現代,以盎格魯—撒克遜爲代表西方的文明則一直講求「單一獨霸」的霸權邏輯,此種文化方向或文明趨向所形成的格局,儘管並非完全錯誤、一無是處,但需要被檢討。而中國哲學思想,在經歷現代性過程後,便有機會重新參與這個檢討過程,爲其注入「共生共長、共存共榮」的思想。

如果再回到宗教中去思考,回到文化母體中去思考,所謂的「兩岸問題」不是問題。自2005年參加兩岸媽祖論壇以來,筆者常說,「文化是長遠的,政治是一時的,人性是真實的,天理是永恆的」。兩岸民衆,乃至全人類皆在同一大「道」下。「道」講求總體源頭,即萬事萬物存在價值的一個智慧之源,只要依照這個源頭好好去行事,世界就會變好。

兩岸同文同種,兩岸同胞擁有共同的思想文化精神。此種共生共長的文化邏輯,從古至今從未改變,只是當下受西方霸權邏輯的影響,而被暫時矇蔽。兩岸同胞只要真正地領悟道家思想,做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雙方就不會散開。(作者爲臺灣元亨書院創院山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