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合作發展纔是硬道理(丁鯤華)

經濟部以低價競爭爲由,禁止陸制鼻胃管進口,圖爲江蘇一家醫藥工廠,工人正在生產一批醫療耗材用品。(新華社)

2023年入春,持續已一年的俄烏戰爭不但沒有止息,而且戰況愈發慘烈。戰局之中,美、歐想乘勢拖垮俄羅斯,顧不得烏克蘭城市盡成焦土、難民流離失所,不斷擴大軍援,而俄羅斯則體認戰敗就等於亡國,從此將再無機會翻身,因此搏命撕扯,世界再度開啓核子備戰模式,和平談判如入泥沼,國際局勢更加混沌。戰局以外,3月10日美國矽谷銀行因所持長期國債無法及時變現而宣告破產,負面影響快速蔓延,美國乃至全球金融界和高科技業大受震動,人心不安。恰逢美國舉債超過國家財政規定上限爭議又起,可能拖累「晶片與科技法」補貼方案無法順利執行,不僅打亂全球晶片與高端電子產業供應鏈的佈局,也使佔臺灣出口總額六成的相關產業進退失據、陷入觀望。而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將對經營國際市場業務的中國企業追繳15%稅款,並透露歐洲也會跟進密切監督,大陸出口企業倍受壓力。尤其美國及歐洲消費市場衰退跡象明顯,兩岸同受衝擊,經濟前景陰霾密佈。

從臺灣財政部3月7日公佈的資料來看,2月份的進口值爲287億美元,年減9.4%;出口金額爲310.5億美元,年減17.1%,其中電子零組件出口更年減17.8%。若以1、2月合計,出口值爲625.6億美元,年減19.2%。而大陸海關署公佈2023年1、2月的進出口總值爲8,957.2億美元,下降8.3%,其中出口額5,063億美元,下降6.8%,進口3,894.2億美元,下降10.2%。貿易順差1,168.8億美元,擴大6.8%。大陸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15.2%,對歐盟下降5%,但兩岸貿易卻逆勢成長,其中臺灣2月份對大陸出口爲157.6億美元,同比增長39.9%,佔臺灣出口總額高達42.1%,顯示兩岸經貿密切聯結共生,臺灣沒有大陸市場恐怕難以生存,而大陸面對美、歐的排擠與打壓,背倚臺灣進出口貿易也有助於增加彈性和迴旋空間,總之,處於當前全球經濟盤整的低潮,兩岸正應攜手合作,共同爭取擴大發展的機會,才能創造雙贏。

在臺灣方面,除進出口貿易大幅下滑、電子及半導體業前景不明外,由於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民衆實質薪資倒退,叫苦連天。我們建議:

1. 儘速恢復兩岸全面交流:交流可以減少敵意,降低戰爭威脅,更有助於產業聯結與資源互補。對臺灣農漁業而言,大陸是最近也最方便的市場;而臺灣特有的地理風情、文化和美食,也是大陸民衆嚮往的觀光旅遊勝地。臺灣既自以多元、民主、開放的體制爲特色,則更應加強推動兩岸經貿、學術、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交流,讓人民多所往來,才能增進雙方理解與互信,對臺灣經濟也有更大的幫助。

2. 重啓溝通管道,擴大推動兩岸經貿合作:「ECFA」貨物貿易早收清單執行10年來,已成爲兩岸經貿的重要紐帶,也充分證明其對臺灣經濟的必要與實惠。合則兩利,兩岸若能擱置以往的爭議,在現有基礎上重啓溝通之門,完成貨貿與服貿協定的簽署,將可延伸至其他合作層面,爲臺灣經濟發展爭取更多實質利益和保障。

3. 自我剋制,維持良好的兩岸關係:臺海和平,遠離戰禍是臺灣全體人民的願望,任何人若爲一已或一黨之利,把2300萬人拖入戰爭,就是民族和歷史的罪人。事關後代子孫的生存與福祉,因此臺灣政黨領袖更應自我節制,避免在政治上過於躁進,這也是我們不贊同蔡英文女士4月份將訪問中美洲國家並在此期間會晤美國衆議院議長麥卡錫的理由,我們看不出此行除了自我宣傳外,對臺灣有任何實質助益,反而自陷於不必要的風險,恐非明智之舉。

在大陸方面,吸引外資、穩定外貿是現階段重振經濟的重點。而臺資企業因早期即投入大陸,且語言、生活習慣相同,比起因疫情中斷三年的歐、美或其他外資,其進入障礙最低,也更能快速配合大陸以內需帶動經濟成長的需求。因此建議:

1. 全力協助臺資企業解決當前生產問題:疫情三年大陸臺資企業基本都受相當衝擊,若能儘速恢復產能,並針對未來市場趨勢進行上下游資源整合,既可穩定生產又可充分佈局,希望各省市政府先從有效協助臺資企業復產着手,再輔以具體的獎勵政策,達成企業與地方共同成長。

2. 更主動、開放的全方位交流:大陸新一屆領導班子已就位,今後的對臺工作,除政治上堅決反對臺獨外,在經濟與其他各方面的交流不妨更主動、開放,讓臺灣民衆清楚認知兩岸在血緣、地緣及文化有深厚的聯結,不僅不會因外國勢力挑撥而動搖,並以身爲中華民族爲榮,從而逐步實現兩岸和平統一。

後疫情時代,國際局勢變化萬端,但只有經濟實力纔是各國與地區決勝制變的關鍵。短期內兩岸政治局勢或許不易有所緩和,但本於人民對生活穩定、樂利安康的要求,我們認爲「兩岸合作發展,纔是硬道理」,期待大家共同珍惜,攜手並進。(作者爲臺企聯榮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