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望遠鏡拍攝:距地球18光年,首次發現的一顆失敗恆星
1995年,天文學家在距地球18光年的一顆紅矮星附近發現了歷史上第一顆棕矮星的蹤跡--格力澤229B。
這是我們人類第一次接觸這類天體。
這讓天文學家很興奮,之前只是理論猜測它的存在,如今(1995年)終於發現了它。
但隨之而來的,這次的發現也出現了一個長久無法解答的謎題,格力澤229B的質量之謎。
從發現至今它一直困擾着天文學家,直到2024年10月16日,發表於自然科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終於解開了這個長久之謎。
大家好我是騰寶,這期我們就來聊聊這項研究。
那在聊這個謎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棕矮星(褐矮星)。
棕矮星它被稱爲失敗的恆星,這是爲什麼呢?
恆星我們大家都知道,它之所以會發光發熱是因爲它內部的聚變反應,也就是將較輕的原子核融合爲較重的原子核。
融合的過程中會有一部分質量損失,按照質能方程,損失的這部分質量是以能量的方式輻射了出去,這就是恆星能量的來源。
那麼恆星用來核聚變的材料是什麼呢?
恆星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它都是以氫的聚變爲主要燃料。
它的反應是將4個氫原子融合爲一個氦原子,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爲P-P鏈式反應。
P就是質子,也就是氫原子。
而氫作爲宇宙含量最多也最簡單的一種元素。
所以恆星的基本組成都是以氫爲基礎,它百分之70-80的質量都是由氫提供。
所以衡量一顆恆星是否可以穩定持續的發光發熱,就是看它是否可以穩定持續的以氫作爲聚變燃料。
那麼相應的,它是否是一顆真正的恆星,就是看它是否可以啓動氫的聚變反應。
那恆星是怎麼啓動氫的聚變反應的呢?
恆星是利用它自身的質量啓動。
恆星是由分子云聚集形成,當它自身聚集的分子云越多,也就是自身的質量越大時,內部的溫度和壓力就會越大,這樣便會逐漸達到啓動氫聚變的條件。
而這個條件最低需要0.07-0.08個太陽質量。
也就是當恆星自身的質量達到0.08個太陽質量時,它纔有能力啓動內核氫的聚變,小於這個質量則不能。
棕矮星便是因質量無法達到這個條件,所以無法進行正常的恆星演化。
因此被稱爲了失敗的恆星。
不過雖然無法啓動氫的聚變反應,但它的質量可以啓動氘的聚變。
氘是氫的同位素,它比氫多了一箇中子,聚變所需的條件相對較低,當其質量大於13個木星質量時便能達到。
只不過氘的含量很少,不能長久的持續,當它耗盡之後棕矮星便會逐漸冷卻。
所以介於這個質量,有時候棕矮星更像是一個超大號的木星,我們並不能將它們完全的區分。
它們的邊界其實很模糊。
這也算是過渡天體分類的一個難點。
不過總的來說,小於0.08個太陽質量大於13個木星質量的天體,一般是棕矮星的可能性很大。
以上就是對棕矮星的一些介紹。
那麼我們再回到格力澤229B的問題。
格力澤229B的方位是位於天兔座和大犬座之間的一片天區。
尋找它的方位也很容易,找到夜空第一亮星天狼星,在它右側這邊就是格力澤229B所在的方位。
它和一顆紅矮星組成了一個雙星系統,兩個繞轉一週大概需要兩百多年。
根據它們的軌道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這顆棕矮星的質量,大約是在70個木星質量左右。
這也是在棕矮星的質量範疇,算是一顆比較大的棕矮星了。
這個似乎沒有問題。
但若是結合它的亮度和年齡,這個質量就讓天文學家很困惑。
因爲根據亞恆星演化理論,70個木星質量的棕矮星在它這個年齡,大概30億年左右,它不應該冷卻的如此暗,它應該很亮,起碼是要比現在看到的格力澤229B的亮度要亮的多。
可實際,它爲什麼這麼暗。
再三的驗證之後,計算的質量沒有問題,光度的測量也沒有問題。
所以問題到底出現在了哪?光度與質量爲何不匹配?
難到我們理解的恆星演化理論出現了問題。
這一直困擾着天文學家。
2024年10月16日自然科學期刊的這項研究給出了答案。
研究是說我們對格力澤229B從一開始的瞭解就錯了。
事實上它並不是一顆單星,而是兩顆棕矮星。
它們兩個相距很近,大約爲地月距離的16倍,每12天繞行一次,其中一個質量是爲木星的38倍,一個爲木星的34倍。
所以在一開始發現的時候,天文學家根據引力計算的是它倆的質量。
因此得到的光度和質量出現了不匹配。
這項研究由兩個團隊獨立發現,一個團隊將此結果發表在了<自然>期刊上,另一個則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所以這樣的話,理論與實際觀測的矛盾也就解除了。
答案也確實很簡單,一個變兩個,我們第一次發現的棕矮星,原來是個雙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