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業打響“市值保衛戰”,新故事不能靠“卷”
文/每日資本論
容易悲觀的行家或許會說,光伏企業正在勢不可擋地進入新一輪“市值保衛戰”。
近日,老牌光伏組件巨頭阿特斯披露,截至2024年6月30日,通過上交所交易系統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回購公司股份465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爲1.26%,回購成交的最高價爲12.00元/股,最低價爲9.93元/股,回購使用的資金總額超5億元。
阿特斯並非首家進行回購股份的光伏企業。自2023年三季度開始,包括通威股份、陽光電源、天合光能、TCL中環、愛旭股份等在內的多家龍頭廠商大手筆增持、回購自家股份,以提振市場信心。大全能源雖未啓動新一輪股票回購,但公告稱公司實控人、董事長徐廣福承諾,自2024年7月24日首發限售股上市流通6個月內不以任何方式減持股份。
據Wind顯示,截至目前,光伏上市公司中僅陽光電源、隆基綠能兩家市值仍保持千億元以上。
糟糕的是,部分光伏還進入了市值下滑通道,後續企業則面臨退市風險。目前,A股被ST的光伏上市企業數量已增至8家,包括ST億利、ST聆達、ST航高、ST愛康、ST陽光等。
顯而易見,光伏產業又走到了一個門檻前。
令人意外的是,歐洲傳來“綠電繁榮導致0電價”的消息。根據 SolarPower Europe 的數據,2019年至2023年間,歐盟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增加了一倍以上,達到263GW。該組織表示,僅在2023年,就相當於每天額外安裝306000塊太陽能電池板。
但今年前五個月,一邊是電力需求低迷,一邊又是綠電蓬勃發展,再加上水電核電的加持,歐洲大部分主要經濟體的批發電力市場出現創紀錄的零電價或負電價持續時間。這意味着電力生產商更頻繁地需要付費卸載電力或關閉發電廠,也因此歐洲的太陽能投資也會隨之放緩。
這無疑也讓外界對中國光伏產業未來的前景產生了擔憂——難道因爲光伏等新能源的發展,中國也將出現負電價時代?而光伏產業也因此要踩下“急剎”?
對於眼下光伏產業遭遇的情況,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走出去”的辦法。但這並不是萬能藥。事實上,中國光伏產業與其他產業有着根本性區別。早期就是海外市場強於國內市場,之後在擴大內需。即便現在,海外市場依然是各大光伏企業非常重視的領域。
所以從策略上來講,擴大海外市場,主攻南美、中東、非洲、印度、東南亞等市場,是個辦法,但並非什麼新花樣。
或許敏感一些的投資者已經注意到,國家發改委近期印發的《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宣佈從2024年7月1日起執行,媒體將其稱之爲中國電力體制的進一步深化改革,是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做出的頂層設計。
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針對細化風險防控相關要求以及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需要提示的,對於電網來說,平穩持續供電纔是硬道理,因此包括水電、光伏、風電在內的多種電力供給,都屬於“垃圾電”。
但發展綠色能源是全球的大勢所趨,因此,防範歐洲的負電價導致連鎖反應風險也是中國電力系統需要謹慎面對的問題。
鮮爲人知的是,2023年“五一”期間,山東省試點區域出現“負電價”,五一假期期間累計出現46次負電價。其中,5月1日20時至5月2日17時出現了連續負電價,累計持續時間長達22個小時,然後纔有電廠願意關機停電,引發電價觸底反彈。最低價格出現在5月2日17點,電力報價是-85元/兆瓦時,相當於電廠在以一度電8.5分的價格來付費發電。
有意思的是,負電價事件直接導致了儲能設施的大賣,終於有企業願意大規模投資建設儲能設備,通過把低價電能儲備起來然後在高價時段賣出來獲利。
敲黑板!顯然,光伏企業或者說新能源企業在積極拓展新的市場空間的同時,要形成產業鏈聯動效應——從發電到儲能的延伸,而且儲能必然是主要出路。
好了,儲能怎麼發展?又是一窩蜂搶上鋰電項目?對此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每日資本論”要提醒大家注意,中國光伏企業乃至中國企業要想有更大的利潤空間,更爲廣闊的生存空間,就必須創新,通過新技術探索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新的儲能項目,這也是新質生產力體現之一。
但大部分企業是不願意投入重金搏一個可能時間漫長,甚至沒有結果的未來。更爲重要的是,部分地市爲了招商引資的數字,也在項目審覈上做不到根據市場最新變化而審時度勢,依舊在老舊項目上沾沾自喜,從而造成了資源浪費和賽道擁擠。
鑑於此,希望相關部門和企業聯手監督並堅決淘汰落後儲能項目,下決心上馬具有創新技術的儲能項目。這是中國光伏企業的出路之一。前提是,創新的項目要經過嚴謹的科學論證。
除此之外,光伏企業本身在發電側也需下狠心提高技術水平。比如,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不斷突破光伏轉換率的極限。這也是中國光伏引領全球光伏產業殺手鐗之一,也必須要掌握在手裡的核心之一。
有了以上三點,該淘汰的淘汰,通過市場的洗牌,中國光伏產業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好消息。據外媒報道,今年以來,約三分之一的美國核電廠所有者正與科技公司洽談,爲新建的數據中心提供電力。其中,亞馬遜AWS正與美國最大核電廠運營商Constellation Energy接近達成一項直接供電協議。今年3月,AWS還以6.5億美元收購了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座核電驅動的數據中心。
簡單說,AI大模型的蓬勃發展對電力需求超乎了絕大多數人的想象。而全球兩個AI大模型的大國就是美國和中國,在這種情況下,未來中國科技公司對電力的需求也會變得迫切。
這對中國光伏企業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剩下的就要看誰肯真正沉下心來,將上述幾項做得最好,而非短期的市值波動。
【文章只供交流,並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碼字不易,若您手機還有電,請幫忙點贊、轉發。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