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企業已在做最壞打算"

(原標題:"中國光伏企業已在做最壞打算")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2012年12月7日,美國商務部啓動了針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的雙反關稅措施。然而,在美方長達12年的圍追堵截之下,中國光伏產業表現出了極爲強勁的韌性,成功奪過美國對該行業的主導地位,在全球太陽能產品出貨量的佔比,從不到半成,攀升至如今的80%。

特朗普勝選將爲這場“持久戰”帶來何種變數,中國業界正在努力適應新的“遊戲規則”。港媒《南華早報》14日援引行業觀察人士的看法稱,隨着華盛頓將東南亞四國的太陽能組件進口納入關稅“火力範圍”,中國公司已經開始爲“關稅愛好者”特朗普迴歸後進一步升級關稅的可能性做好“最壞的打算”。

報道稱,中國企業可能會增加在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產量,或加快在美擴張速度,以緩解其在東南亞的對美出口因關稅所受到的影響。

圖爲河北省曲陽縣孝墓集中式光伏發電場項目(資料圖/新華社)

據港媒報道,一些中國光伏公司已經在美國建立了生產設施,以便享受拜登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IRA)的激勵政策。另有一些公司也在加快擴張步伐,爲特朗普就任後的最壞情況未雨綢繆。

例如,總部位於上海的晶科能源是最早赴美建廠的中國光伏企業之一,其在佛羅里達州投資5000萬美元,建設了一座年組件產能爲400MW的工廠。

今年9月,晶科能源宣佈,這家工廠的擴建獲得了IRA提供的稅收抵免。根據IRA規定,美國清潔能源項目使用的產品必須有至少40%在美國製造,方能享受稅收抵免優惠,這些產品可能包括太陽能電池板、逆變器或電池組等。

晶科能源對此表示,投建美國產能主要爲了在境外實現本地化的製造和供應鏈,加速公司從全球營銷到全球製造的更高水平全球化轉型,保持在海外市場的領先份額,同時助力公司靈活應對國際貿易壁壘。

去年,光伏巨頭天合光能也宣佈在得克薩斯州投資2億美元,建設5GW光伏組件工廠。

另據《中國經營報》披露,11月6日,天合光能方面宣佈以組件資產置換紐交所公司FREYR的股份。此番在美業務佈局調整的背後,或爲中國光伏企業對出海新模式的探索之舉。

藍鯨新聞援引業內人士分析稱,通過此次置換,天合光能在與FREYR分享部分利潤的同時,也獲得了美國市場長期穩定的“通行證”,使其在當地市場經營的政策、環境風險降至最低,從而穩住其在美國光伏市場的競爭優勢。

天合光能被指通過置換,獲得了美國市場長期穩定的“通行證”(資料圖)

對於此次交易的背後原因,天合光能沒有作出迴應。不過,天合光能方面提到,本次交易將通過保留技術、品牌輸出,結合FREYR在美國和北歐資本市場的行業經驗和政府關係,推動天合品牌在美髮展。而且,天合光能還將通過本次交易迅速回收現金、獲得股份和債權,實現投資增值,持續分享美國地區光伏業務高盈利。

除此之外,包括隆基綠能、晶澳科技、阿特斯等中國頭部光伏組件企業都已在美國建廠。有光伏企業負責人對藍鯨新聞表示,未來的美國政策存在諸多不可預測性,對於企業來說只能研判形勢,相時而動。

《南華早報》報道稱,除了關稅威脅,特朗普作爲傳統化石能源的支持者,在競選期間還曾揚言勝選後會取消根據IRA爲清潔能源項目提供的4000億美元激勵。

不過,路透社早前援引市場分析師的說法稱,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美國的能源政策會重新聚焦於石油和天然氣,但不太可能大幅減緩清潔能源的蓬勃發展。因爲在共和黨紅州得利的情況下,這項法案几乎不可能在國會被廢除,那些因太陽能電池板工廠、風力發電站等項目依據IRA獲得補貼而受益的議員,不會在廢除法案的投票中予以支持。

“紅州因此獲得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如此之大,很難看到一個政府上臺後會說我們不喜歡這樣。”McDermott Will & Emery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弗萊明(Carl Fleming)說。

而且觀察人士還認爲,美國的能源需求將會持續增長,對太陽能產品的需求仍將保持強勁態勢。這也是中國企業堅持在此深耕的原因之一。綜合路透社的說法,明年中國企業將在美國本土擁有至少20GW的太陽能電池板年產能,足以滿足約一半的美國市場需求。

“太陽能是一項成熟的技術,消費者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都很高。而且與幾年前相比,現在的價格非常實惠。”亞歐清潔能源(太陽能)諮詢公司的創始人豪格維茨(Frank Haugwitz)說。港媒引述大和資本市場的數據稱,中國製造太陽能電池的價格較上年下降了39%至48%。

全球太陽能理事會(GSC)的首席執行官鄧洛普(Sonia Dunlop)也對《南華早報》表示,太陽能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能源來源,也是最爲廉價的家庭電力來源。“我們完全相信,在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太陽能革命仍將繼續下去。”

與此同時,中國光伏企業還在實施“多管齊下”的作戰策略。

這個月初,路透社報道披露,在白宮立場發生重大轉變,宣佈取消對越南、柬埔寨、泰國和馬來西亞進口的太陽能板實施的關稅豁免,企圖打擊在當地建廠的中國公司後,中企開始了新一輪的“破局”——把工廠從越南等地遷往下一個能夠避開美國關稅的地方,一時間印尼和老撾涌現出大量中企擁有的新工廠,其規劃產能足以滿足美國去年一半的市場需求。

路透社稱,在過去的18個月裡,至少有四個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項目在印尼和老撾開始運營,另外兩個項目已經公開。這些項目的太陽能電池或面板產能總計達到22.9GW,其中大部分產品將在美國銷售。

報道指出,雖然中國公司多年來一直在轉移產能,但向印尼和老撾轉移的消息還是首次出現。美國聯邦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印尼對美國的太陽能產品出口幾乎翻了一番,達到2.46億美元。去年前8個月,老撾還沒有向美國出口過太陽能光伏產品。但截至今年8月,出口額已達到約4800萬美元。

一家美國太陽能公司的經理表示,中國公司把生產轉向印尼的速度非常快。該公司在印尼的中國供應商說,大量希望向美國出口的中國公司大單,幾乎要把他們淹沒了。“規模有着天壤之別。”這名經理說。

還有一些中企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比如中東正成爲理想的光伏企業投資地。

沙特男子走過一片太陽能發電場(資料圖/路透社)

“投資沙特工廠意味着,公司從以往爲規避貿易壁壘而被動採取的戰略,轉爲主動佈局生產。”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表示,不同於此前公司在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工廠輸出產能的模式,從中東沙特工廠開始,公司變爲輸出技術、體系、經驗、人才、供應鏈甚至企業文化。

她還說,沙特的資金資本充盈,他們看中的是中企的技術經驗以及在中東地區50%以上的市佔率,而企業當前需要低成本投融資來保持技術的領先。

“這是一場大型的貓捉老鼠遊戲。”美國政府前貿易官員、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威廉·萊因施(William A. Reinsch)說,“轉移不是件難事,然後你可以再次建廠,重新開始遊戲。在這樣的規則設計下,美國總是落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