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我們體內有條魚
生物學家認爲:地球現存生物都源自同一共祖。這個觀點似與人的直覺不符,但從胚胎發生、同源器官與痕跡器官的型態學證據,再到蛋白質與基因的分子層面,都指向同一結論。根據這個論點,生物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魚到兩棲、再到爬蟲,以至於鳥及哺乳動物,都該有處於過渡期的物種存在纔是。發掘這些環節物種的化石,就成了古生物學的重要工作。
最近讀了本新書:《我們的身體裡有條魚》(Your Inner Fish),除了學到不少考古及古生物學的知識,還讓我重新複習了一遍大學時期修了一整年、但完全抓不到重點的「比較解剖學」。該書讓我瞭解到,爲什麼當年比較解剖那門課老師教不好、我學不通的理由:很簡單,如果只談構造,卻沒有功能及演化做指引,不但課上起來枯燥,也絕對說不出個道理來。
該書作者舒賓(Neil Shubin)大學學的是考古,他參與了某個河岸紙廠的遺址發掘,領悟到結合出土文物與現存史料的紀錄,可以更完整地重建歷史。念研究所時,他發現生命的歷史纔是更大的奧秘,於是改行專攻古生物學,以研究物種起源爲志業,發掘生物化石也就成了主要工作。
無論是考古學還是古生物學,都有大量的田野工作,得不畏風霜雪雨、酷熱嚴寒,長時間在野外尋找化石及趴在地面挖掘,那絕非任何人願意做及想做就能夠做好的事。舒賓的考古學訓練,讓他養成事先做功課的好習慣。由於他想要尋找魚類及兩棲類之間的環節物種,就必須在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到三億八千萬年前的地層尋找;同時該地層還必須要有裸露在地表的沉積岩才行。
從地質學的課本里,他發現北美洲有三處地點符合條件:一處已被研究甚詳,一處地表大部分已鋪滿植被或人類建築物,剩下的一處位於加拿大北極地區,符合所有條件,但一年只有不到兩個月時間勉強適合工作。
在荒無人煙的極地工作,不單危險,且極花錢,所有人員裝備補給以及挖出帶有化石的巖塊,都得以直升機運送。一趟六週餘的花費就要十幾萬美元。舒賓團隊在鍥而不捨遠征六回(也就是說前五年都沒有重大發現)、幾乎耗盡所有資源之後,終於在二○○四年發現了三個新種魚類化石,都具有爬蟲動物的扁形頭部、脖子以及類似四肢的魚鰭。這個以當地因努特人語「大淡水魚」命名的提克塔利克魚(Tiktaalik),正是舒賓夢寐以求的發現:介於魚類及兩棲類之間的過渡物種。
除了田野工作外,舒賓還有許多專長:他的解剖學訓練能勝任醫學院大體解剖的教學,他的實驗室也從事基因、蛋白質以及胚胎發生的研究。有興趣瞭解我們體內爲什麼有條魚(甚至是海葵、果蠅、蝌蚪)的讀者,幸勿錯過這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