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川普2.0下的東南亞經濟發展前景

各國正準備迎接川普第二任期所帶來的新政旋風,預估中國會是美國新政府首要鎖定交涉對象,東南亞不會是美國對外經貿事務的優先議程。圖/美聯社

現在全球輿論的焦點,都在討論川普2.0將給世界政經局勢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尤其是他高舉關稅大纛,必然再次牽動國際貿易與供應鏈的版圖。

川普在2017年第一次擔任總統後,簽署的第一個行政命令是美國退出TPP,緊接在後的是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祭出一連串的加稅、管制和貿易談判,大家記憶猶新的,莫過於川普吹響美中貿易戰號角,以及和墨西哥、加拿大重籤自由貿易協定。這連串的舉動,造成全球供應鏈啓動大遷徙潮,加上2020年疫情肆虐導致全球供應鏈遭遇斷鏈危機,喚起各國加速建構韌性供應鏈的強烈動機。而美中角力和百年大疫也揭開了近年跨國企業大舉投資東南亞的序曲,又以東協六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最受外資青睞。

據聯合國統計,2017至2023年跨國企業對東協直接投資(FDI)金額只有在2020年東南亞疫情最嚴峻的期間短暫低於中國,現在東協FDI流入金額已穩定居於中國之上,其中東協六國佔東協FDI流入總額更超過95%。而近年外商投資東協以半導體、電子零組件、電動車、資料中心等領域爲大宗,以電動車爲例,2016至2023年東協電動車平均每年FDI金額高達30億美元,相較於2006至2015年平均每年約19億美元,外商在東協的積極投入可見一斑。

跨國資金移動的背後,除了反映跨國供應鏈重組,也象徵着20年來,全球製造業以中國爲世界工廠的運作模式出現質變。2023年東協取代美國,成爲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今年美國也取代中國,成爲東協的最大買家。今年上半年東協對美國出口續創新高,第一季東協對美國出口來到672億美元,第二季再攀升至740億美元,連兩季高於東協同期對中國出口的570億美元和710億美元,顯示近年跨國企業將產能從中國分散至東協的避險策略正在發揮作用。

對外商企業而言,東協擁有兩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勞動力和內需市場,二是與中國鄰近的地理位置和關稅互惠。首先,東協的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製造業人力成本顯著低於中國,意味着跨國企業在東協佈局可享有較低的勞動成本;再者,東協有近6.6億人口,這幾年外商在東協投資帶動區域內經濟快速發展,人均所得漸增所衍生的消費實力,讓東協成爲外商競相角逐的新興市場。以數位經濟爲例,Google研究報告指出,2023年東協數位經濟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預估2025年將上看3,300億美元,顯見東協未來內需市場的龐大商機。

其次,東協與中國地理位置相近,有助於降低跨國企業從中國移轉產能的協調與投資成本,加上東協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區(CAFTA),以及已生效的RCEP協定,現階段東協和中國之間多數商品貿易,已接近零關稅,這是東協吸引外商的關鍵優勢。由於目前東協在地供應鏈的完整度仍遜於中國,跨國企業可透過東協與中國的關稅互惠,從中國取得東協在地供應鏈所無法提供的中間財和零組件,2023年中國進口占東協六國進口總額達23%,今年前七個月佔比上升至24.5%。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與中國的關稅互惠是東協招商引資的一大利基,但並非所有東協國家都對CAFTA抱持正面評價。今年6月,印尼貿易部就表示,正考慮對中國製品(如製鞋)課徵100%至200%的關稅,理由是保護國內中小企業,而泰國商業、工業及銀行業聯合委員會也在8月呼籲政府應對中國課徵進口關稅,以免國內企業在中國商品大量傾銷下引發倒閉潮。由此可見,東協國家正逐漸感受到來自中國產業的競爭壓力。

川普競選期間曾揚言將對中國加徵60%關稅,並對其他國家無差別課徵至少10%進口關稅,雖川普並未直接點名特定東協國家,但確實給對美國擁有貿易順差的東協國家帶來壓力。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在美國大選前曾針對美國前70大貿易伙伴編制「川普風險指數」,分析川普當選後可能被美國製裁的國家。EIU報告顯示,東協國家貿易風險排名第一的是對美國有近千億貿易順差的越南,其次則爲泰國和馬來西亞,這三個國家未來可能面臨美國加稅或被要求增加對美採購的壓力。

各國正準備迎接川普第二任期所帶來的新政旋風,預估中國會是美國新政府首要鎖定交涉對象,東南亞不會是美國對外經貿事務的優先議程。倘若川普對中國再次施以關稅重拳,與中國毗鄰的東南亞地區,可望持續成爲全球供應鏈避險投資的重要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