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與新經濟的距離
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後,由於美國對大陸高科技的管制造成下單轉單效應也使臺灣的科技業商機暢旺。尤其是半導體的搶單轉單效應,以及AI、5G、物聯網等技術的開展,對半導體需求量大增的情況下,成爲各方爭搶訂單的標的,而使臺積電贏得「護國神山」的美名。其次,COVID-19的肆虐,導致遠距醫療、遠距工作、遠距學習、遠距娛樂等蔚爲潮流,也帶動筆電、雲端、資訊安全的需求。此外,在新生活型態的帶動下,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外送經濟等新的平臺、跨域合作大放異彩。
雖然臺灣獲利於新冠肺炎、美中科技戰,也使臺灣在科技業的訂單源源不絕。但深入分析,臺灣受惠的絕大多數是代工、硬體,而非軟體、服務、智財權與品牌。如遠距的需求,臺灣還是以筆電、伺服器等硬體爲主,對遠距的視訊軟體、資訊安全軟體的着墨相對較少。同時,在共享經濟、外送經濟蔚爲潮流之下,臺灣除了Ubike之外缺乏自己的平臺,Uber Eats、Food Panda均爲外來的品牌。
而臺灣冀以重望的半導體目前在搶單的情況下,訂單已經超額下訂到12至18個月。其中有些訂單並不紮實,一旦景氣下滑,這些訂單也可能會毀約,屆時臺灣能否繼續維持這麼熱絡的景氣,也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就股市而言,臺積電佔臺灣上市櫃公司市值近30%,其他前十大市值公司的九家總和,僅佔臺積電的一半。而且前述十大市值的公司,多數是成立30年以上的半導體、電子、石化公司,皆爲硬體制造業。和美國、韓國、中國股市的多樣化有着相當大的差異。美國軟、硬體各半;韓國近年來網路、生技、鋰電池產業崛起;中國則在網際網路及相關應用服務大放異彩,股市的表現更多樣化,更向新經濟靠攏。此外,如再以初次上市櫃企業(IPO)的金額觀之,那斯達克(Nasdaq)有570多億美元,香港有510多億美元,臺灣則只有100多億元新臺幣,相去甚遠。
由產業多元化、股市成交值內涵及IPO金額等新經濟的指標觀察,臺灣和新經濟還有一大段的距離。
至於臺灣如何拉近和新經濟的距離?由於臺灣和歐洲距離較遠、地緣關係不強,日本則吝於技術的移轉,而美國仍是AI、5G技術的主要源頭。因此,和美國的接軌,將是臺灣未來和新經濟接軌的主要驅動力。
臺灣和美國在科技上接軌可以透過以下三個方向進行:第一,供應鏈的接軌;第二,人才、技術、商業模式的接軌;第三則是資金、資本市場的接軌。
在供應鏈的接軌上,臺灣經由大陸、東南亞,乃至墨西哥的投資佈局,接軌美國市場,已經相當完整。但隨着美中科技戰的開打,潔淨網絡(clean network)的布建,區隔非紅色、紅色供應鏈,值得廠商正視,也是政府可以支援的課題。另外,美國推動再工業化、創造就業機會,臺灣是最好的策略夥伴。臺灣可以慎選一、兩個重點產業,提供海外供應鏈的協助,幫助美國再工業化、創造就業機會,贏得臺灣在美國政界及一般民衆的信任。
在人才、技術、商業模式的接軌上,AI、5G、物聯網等技術源頭仍在美國,臺灣可以透過創業投資、透過購併美國廠商取得人才、技術,鏈結美國在新經濟的生態鏈。一方面投資美國,另一方面臺灣可以取得先進的技術、商業模式模式,在科技上繼續領先中國、東南亞。
在資本市場的接軌上,其一,臺灣可以參考那斯達克的改革經驗。那斯達克過去面對上市企業減少的困境,開始透過資金的挹注,扶植新創企業,讓新創企業可以源源不絕的上市,爲那斯達克資本市場注入活水。其二,改變企業上市的準則,從新經濟的角度,鬆綁缺乏彈性的準則,尤其是透過矩陣式的規範,讓企業在資本、營業額、獲利率等不同準則上,有更多彈性的選擇,增加新創企業上市的機會。
其三,臺灣的創新板可以選擇和那斯達克合作,因爲那斯達克有嚴格的審覈程序(SOP),有國際的品牌,更容易引進國際的資金。因爲它有國際的聲譽,更容易取得國際投資人的認可,資金將可源源不絕而來。比臺灣自行推動創新板來得簡單,而且投資人來自全球各地,影響更爲廣泛。又,臺灣可以組成一個創業20(20家臺灣最好的新創企業),在那斯達克的臺灣板掛牌,接軌美國,引進國際資金,爲臺灣的新創企業,開啓接軌國際資本市場的出海口。
當然,臺灣的產業應該更多元化,尤其是扶植生技醫療、軟體服務、網際網路的新創企業,才能夠和國際資金想要投資的產業相吻合,如此臺灣將更容易取得國際資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