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產業政策是解決所得分配不均的關鍵工具

在社福、財政政策已無法有效解決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後,產業政策或許是塊浮木。圖/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長朱澤民之前在立法院表示,當前的社會所得分配不均、人民貧窮感、被剝奪感越來越深,政府責任重大,政府要利用各種財政及社會福利措施來進行重新分配,改善所得不均問題。然而,社福預算從2016年到2023年,已經從4,610億元增加到7,130億元,規模急遽成長,貧富差距卻同步擴大,顯示社福措施並沒有達成預期的效果。

而以往的財政政策對改善所得分配效果又明顯不如社福支出。例如證券交易所得稅有利於改善所得分配,但它涉及政經的敏感神經,且已折損過兩位部長,重啓政策似乎不可行。至於提高遺產稅、贈與稅雖然有幫助,但如果稅率太高,也會有避稅、節稅的問題,稅基將受到侵蝕。而提高地價稅、房屋稅等土地持有成本相關稅收,又涉及到選舉,以及中央、地方權責的問題。

再者,提高所得稅,對最高稅率已達40%的人也不算公平。只能改變課徵技巧,對佔GDP 1/3左右的地下經濟課稅。例如韓國,免費發給所有攤販電子支付工具,並提供三至五年的緩衝期,之後強制課稅,沒有電子支付工具就不準營業。其次,比較可行的是,縮小中小企業書審的比率,但這又涉及稅務人力不足,以及中小企業逃漏稅誘因可能提高等問題。此外,也可僱用工讀生站崗,針對業績佳的小店舖強制開立統一發票。不過,這些對稅基的擴大影響均有限。

至於企業資本所得佔GDP比重超過僱用人員薪資所得的比例,和這幾年臺灣產業轉向半導體、電子資訊業有關。以半導體產業爲例,大廠基於國際競爭的考量,每年研發、資本設備支出高達200~400億美元左右,而風力發電、新能源的設備投資也不遑多讓,這也是產業競爭很難避免的事實。加上臺灣少子化、人口老化,因此,企業採用自動化設備來替代人力,也逐漸蔚爲趨勢,這些設備的折舊攤提費用,降低企業稅負也是很難避免的事情。

從上述分析可知,社福預算涉及國家支出總量限制、租稅政策又有很多現實上的限制,不易達成改善所得分配的效果。而全面提升經常性薪資,在國內產業M型化之際,可能使若干產業更難生存,也會造成人才、勞工流向的扭曲。因此,產業政策可以發揮的空間就很大,如能提高政府資產的活化、投資新創企業回饋模式的改變,以及促成鬆綁、產業化,不但政府稅收可以增加,而且不會排擠到政府的總預算。

在政府資產的活化上,可以把政府的土地承租民間做展覽會、演唱會等用途。同時把閒置的土地、空地、學校,進行有效規劃。作爲長照、物流基地,收取租金之用。

其次,政府投資民間新創企業,對有潛力的企業可考慮股票持有,一旦上市、櫃,會有很大的回饋收入,這也涉及會計法規的鬆綁。

最後,我們把焦點拉回到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之上。目前,臺灣產業發展存在M型化的問題,高科技產業一枝獨秀、服務業低薪,是貧富差距擴大的關鍵。而服務業的低薪和服務業主管部會太多的規範、管制,以及錯誤的教改政策導致專上人力的過度供給。接着,我們透過實際的產業發展說明鬆綁產業化的重要性。

以長期照護產業爲例,政府已經鬆綁保險業可以投資長照,但規範太嚴格,業者意願不高。因此,中央政府可以邀集業者,瞭解其需求,進而鬆綁相關的法規,導入保險業,建立一個標竿,作爲未來先行先試的示範基地。但未來企業的盈餘,應該提撥一定比率成爲中央、地方的回饋金,挹注中央、地方政府,做爲改善貧富差距擴大的財源。一旦保險資金投入長照事業之後,商業模式可以改善,新設備的投資、高階人才的引進也可以強化企業的經營環境,進而帶動輔具、養生業者、金融保險、理財投資、陪伴商機、心理諮商等商機,以及相關就業人力的需求。如此,中央、地方政府可以開闢社福的財源、年輕人有比較高薪的就業機會,將可以顯著改善所得分配的惡化情形。同時,長照支出可以納入保險,也可以解決年輕人在年邁父母長照上的龐大負擔。

再以國際醫療爲例,桃園航空城土地可以考慮標地給醫院作爲國際醫療的據點,衛福部在國際醫療專區上的法規可以鬆綁(例如醫療廣告、費用收取的上限、部分國外醫生的引進、簽證上的鬆綁等)。在相關規劃完成後,政府可以收取醫療專區的權利金或企業在國際醫療盈餘上的分紅,用於挹注全民健保的虧損、提升醫護人員的薪資,以及作爲部分社福的財政來源。

在社福、財政政策已無法有效解決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之後,產業政策或許是塊浮木,尤其是資產活化、投資新創企業、服務業鬆綁、產業化,取得回饋金等,均值得政府各部會動動腦筋,並加強跨部會的協調,創造更多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