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REITs迎交易時刻 探訪“準買家”出手之道
“在公募REITs公開發售階段,我的很多客戶就來諮詢要不要買。他們當中有配置過信託產品的客戶,有對資產安全性要求較高的退休人員,也有實現財富自由的高淨值人士,更有一些對創新產品感興趣的年輕人。”一位資深理財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相當一部分人打算在相關產品上市後參與進來,我的任務就是幫他們劃定出手的‘定盤星’。”
“市場交易價格是由買賣雙方通過集合競價達成的,對普通投資者尤其是交易型投資者而言,要尊重二級市場成交價。”博時基金基礎設施投資管理部基金經理胡海濱說。
事實上,除二級市場交易價格外,公募REITs產品還包括髮行價、基金淨值等價格指標。
與普通公募基金不同,公募REITs作爲超長期封閉式基金,每半年才公佈一次淨值,投資者無法像開放式基金那樣,按照淨值申贖。
此外,“首批公募REITs底層資產採用成本法估值,在基金存續期內,每年要扣減折舊和攤銷,這會導致基金淨值每年因折舊而天然降低,所以,基金淨值存在一定程度失真。”某公募REITs項目運營負責人張瑞捷(化名)坦言,基金淨值理論上並不能真實反映公募REITs公允價值,發行價參考價值也會隨着公募REITs上市逐步降低。
“對持有型投資者,更應關注基礎資產內在價值,因爲價格雖然會偏離基礎資產內在價值,但長期看是向內在價值迴歸的。”胡海濱強調。
普通投資者應如何判斷公募REITs成長性和內在價值呢?胡海濱和張瑞捷給出相同答案:關注第三方機構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
“第三方專業機構定期會對公募REITs底層資產進行評估,基金管理人會披露該評估報告,它基本可以體現出資產真實價值。”張瑞捷說,不過,評估報告僅針對底層資產,從資產整體報表看,還會有些調整項,包括現金、短期負債等。因此,在整個基金層面,以公允價值法做合併報表,才能真實反映資產總體價值。
“對投資者而言,公募REITs收益一部分來源於產品本身二級市場價格變化,另一部分來自底層資產現金流產生的分紅。”(下轉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