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小米汽車泄密“破案”:三名前員工擅自行動,將辭退永不錄用

眼看着小米汽車離上市越來越近,越來越多關於小米汽車的“劇透”也開始出現,而這背後牽扯到了一場泄密風波。

12月19日,“小米公司發言人”在微博上發佈了《關於小米汽車相關惡意泄密及謠言的聲明》(以下簡稱《聲明》)。據瞭解,小米汽車部有三名前員工擅自參與外部券商、投資機構組織的所謂“小米汽車研討會”,造成了不實信息流傳。

對此,小米集團已對上述員工做辭退處理、永不錄用,並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此外,媒體“ZAKER”“小白買車”相關員工也泄密了有關小米汽車的拍攝內容,小米集團將追究兩人及所屬媒體泄密責任。

小米集團強勢回擊“泄密”

近日,網絡上出現了一組小米汽車實車拍攝照片。有報道稱,小米汽車已鎖定泄密媒體,將根據簽署的《保密承諾函》進行追責,該保密協議簽署金額高達300萬元人民幣。

關於賠償金額是否是“300萬元”,小米集團目前尚無公開回應。不過在本次《聲明》中,小米集團對事件進行了更詳細的說明:2023年12月17日,媒體“ZAKER”員工包某某、員工關某某,在簽署《保密承諾書》、明知保密義務與相應罰則的情況下,未經許可有意泄露保密拍攝內容。

“經小米集團保密管理團隊查實,以上兩人已承認其違反保密義務的行爲。經與其所屬媒體溝通,我們將依據雙方簽署的《保密承諾書》相應條款追究兩人及所屬媒體泄密責任,包括並不限於公開道歉、罰金。”小米集團表示。

此前,曾有觀點認爲小米汽車照片泄露是“自導自演”,而本次《聲明》打破了這一質疑。有網友調侃稱:“小米集團車還沒賣先賺了罰金,這波不虧。”

除了上述媒體的泄密,小米汽車也曾出現關於發佈時間等一系列謠言。在《聲明》中,小米集團查實,2023年11月和12月,小米汽車部三名前員工於在職期間,以收取“諮詢費用”爲目的,未經許可擅自參與外部券商、投資機構組織的所謂“小米汽車研討會”,臆造傳播大量錯誤、不實信息,嚴重誤導市場、擾亂小米汽車正常業務開展。

小米集團表示:“以上三名員工,即於某某(前電控系統與軟件團隊員工)、施某(前衝鑄工藝團隊員工)、張某(前量產質量團隊員工),嚴重違背《小米集團員工行爲準則》及公司規定的保密義務,小米集團已對其做辭退處理、永不錄用,並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同時,小米集團對組織相關活動的券商、投資機構,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百億元投入能否“殺出重圍”?

面對泄密的強勢出擊,體現出了小米集團對小米汽車的重視。12月18日,在央視《面對面》節目中,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第一輛車投了3400名工程師,整個研發投入超過了100億元。”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第377批)中出現了兩款小米牌純電動轎車,分別搭載了磷酸鐵鋰電池(襄陽弗迪電池)和三元鋰離子電池(寧德時代)。

兩款電動車的申報企業名稱爲“北京汽車集團越野車有限公司”,申報生產地址爲“北京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環景路21號院”。根據天眼查,上述地址和2023年11月3日成立的“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第一分公司”地址一致,該公司法人代表爲雷蘊,所屬集團爲小米集團。

此前小米集團宣佈造車時,雷軍曾表示:“我願意押上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爲小米汽車而戰!”今年3月,雷軍表示,小米造車進展超預期,預計2024年上半年量產。

根據小米公告,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未來10年將投入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3億元)。雷軍認爲,智能電動汽車是未來10年最寬廣的發展賽道。

不過,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激烈,還未上市的小米汽車能否“分一杯羹”?雷軍認爲:“造車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爲前五名之一,競爭將是殘酷的。”

據乘聯會數據,2023年1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排名前五的企業分別是比亞迪(26.31萬輛)、特斯拉(6.55萬輛)、吉利(6.35萬輛)、上汽通用五菱(5.43萬輛)、長安汽車(4.46萬輛)。這意味着,小米汽車想要“造車成功”難度並不小。

國金證券研報表示,小米汽車在品牌上具有優勢,這主要體現在:

1、小米受衆廣泛,並由此獲得較高熱度容易吸引客流,拔高進店量及訂單量;

2、小米之家遍佈全國,渠道完善後將晉升新勢力第一梯隊;

3、小米長期堅持性價比定價,降低購入門檻的同時刺激需求轉化。

該研報認爲,小米品牌優勢將成小米汽車銷量的催化劑。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