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逾260萬 雙薪夫妻學理財滾資產還債

圖文/鏡週刊一般雙薪無子家庭,通常經濟壓力不致太大,但若有房貸壓力,或其他債務出現,收支難免失衡。彭先生與彭太太因爲面臨雙重債務,倍覺辛苦,沒有理財概念,又一心想償還負債,只能傻傻地把每月結餘銀行,打算存到一筆錢就先拿去清償債務。但專家建議應該積極出擊,學會投資理財,把資產滾大再還債。

「希望辛苦個幾年努力還錢,就能無債一身輕吧!」彭先生言語透露些許無奈。將邁入不惑之年的他結婚5年多,和太太都是平凡上班族,每月薪資合計7萬元,由於沒有養兒育女的壓力,打開二人的家計簿,發現如果只有單純的生活開銷支出,財務問題其實不大。

不過,夫妻倆與長輩同住在30幾年前購入的房子,再貸款的100多萬元房貸轉由他們繳交,且長輩在外所欠160萬元負債,也成爲夫妻倆的責任,儘管平時夫妻與長輩都有記帳習慣,但記帳後沒有進一步「查帳」,流於形式,看不出效益。

爲了繳清房屋貸款,並儘早幫長輩還清債務,夫妻倆都希望能開拓財源,「原本考慮做直銷,不過如果能學會投資,增加收入就太好了。」彭太太眼神中燃起希望。目前每月結餘2萬多元,放在銀行滾少少的利息,沒有其他積極作爲。

年度支出上,夫妻倆年繳保費共計8萬多元,彭太太提到,買的保單主要是友情贊助,險種儲蓄險或終身醫療險爲主,所以希望調整不足的保障。

新的一年到來,彭先生與彭太太很希望家庭財務能做個大調整,除了讓生活過得從容一點,更希望未來能不爲錢煩惱。他們想達到的目標有以下幾點:

一、儘快還清負債,包括房貸及長輩在外欠款

二、增加財源,學習投資理財,創造較高的報酬率

三、調整保單,建構讓家人安心的足夠保障。

究竟該怎麼朝目標前進,以下2位財務顧問提供具體解方

IFA獨立財務顧問(CFP)廖義榮建議,想健全家庭財務狀況,一定要從「開源節流」做起。原本夫妻以外食居多,建議改成在家煮食,如果連隔天上班的便當也能一起準備,將能省下不少伙食費,每個月能多存2千元以上。

檢視財務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記帳,當然,記帳要記得有效率,最好將家庭支出做大類分項,例如必要的飲食與生活費用、每月固定開銷像是水電、瓦斯費等,若是爲了做好整個家庭的收支管理,可以連太太及長輩的開銷一併加入紀錄。

彭氏夫妻過去一直都有記帳的習慣,如果能夠做好分類、也記好帳,再多一道檢查手續,也就是把每月的收支狀況攤開來看,馬上能知道開銷最重的是哪一部分、能否進一步改善。

關於夫妻最在意的房貸負擔及長輩負債部分,廖義榮建議不用急着一次還清,原因是現階段一般情況夫妻倆每個月可存下2萬多元,若將這筆金額做有效投資,可以加速資產累積。

由於2人都不擅理財,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包括ETF)最適合,選擇的標的以分散風險效果最佳的全球型產品爲主,像是全球指數股票型基金、全球新興市場基金、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基金等,或是趨勢向上的區域,像是大中華股票型基金,將投資時間拉長,年報酬率可穩穩達到5至6%,未來將債務清償完畢後,也能做爲退休金準備的投資組合。

廖義榮提及,每個家庭的財務規劃都可以善用「五一二二」原則,例如日常生活開銷佔50%、年度支出(如保費、稅金)佔10%、財務優先的儲蓄投資佔20%,而提高生活品質的開銷(如旅遊觀光等)也佔20%。由大類來區分金流,也可方便資金管控

保險部分,獨立財務顧問張維庭建議,目前彭先生年繳保費中,以20年期增額終身壽險(儲蓄險)、終身醫療險及癌症險爲主,由於儲蓄險在年繳保費金額佔比高,若將該預算用做補足保障的部分,其他金額做定期定額基金投資,對資產增長更有幫助。因此建議將儲蓄險保單減額繳清,把保額降低,不再繳錢。

至於彭先生的壽險,建議多規劃定期險200萬元,以保費相較,終身壽險保額100萬元,年繳4萬元,但定期壽險相對便宜,繳1萬多元保費即能買到200萬元的保額,假設發生萬一,至少能將債務還清。

要注意的是,夫妻倆的醫療險規劃都不足,彭太太甚至連一般醫療險都沒有,而彭先生雖有終身日額住院醫療險,每日給付4千元,但在DRGs(住院診斷關聯羣支付制度)實施後,恐會因爲住院天數減少、醫療自費增加而不足,更何況時間拉長來看,真正邁入老後生活,這樣的保額根本不夠,因此最好加保實支實付醫療險,不僅保費相對便宜,也能補足健保不給付的部分。另外,爲了老後照顧,可考慮加保殘扶險

最後建議加買意外險,像是車禍門診等醫療險無法給付的部分,可由意外險補足。爲了建構較完整的保障,夫妻倆可在預算範圍內,將現有的保險調整,增加不足的部分。

「聽了專家建議,我們現在懂得先將每個月要投資的錢留下來,剩餘的纔是真正能花用在生活開支的部分。」彭太太笑說,爲了節省日常消費,儘管家裡有車,平時上班還是以機車代步,週末假日就到市場買菜,「這樣做,比起外食,真的省很多!」

彭先生則提到,爲了快點把資產養大,他和太太已開始定期定額買基金,而爲了增加投資理財的功力,現在夫妻倆每週都會一起到社區大學上投資理財課。「從理解財經名詞開始,打好投資理財基本功。」彭先生笑說,只有經濟壓力減緩,生活品質才能提升,「被錢追着跑的感覺真的很不舒服,學投資理財才能輕鬆面對日子。」

更多鏡週刊報導【2018臺股展望】臺股可望萬點攀高 新科技續強金融翻轉【保險非免稅】幫子女買保險 這樣做3大稅不上身【養股教戰】讓你提早20年退休 3表6 指標養出飆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