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聰:有文化爲基底 音樂纔有品味

傅聰逝世消息震驚國際樂壇。(資料照)

傅聰逝世消息震驚國際樂壇,他以一介亞洲黃皮膚之軀,卻能在西方樂壇成就一家之言,傅聰曾說受父親傅雷影響極深,「父親勉勵要做有文化、有修養的人,有文化修養,彈琴纔會有一定品味。」「先做人,再做藝術家,再做鋼琴家」。

傅聰曾經在來臺記者會上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動不動就說:我的風格如何如何,但我一輩子沒說過這樣的話,因爲在鋼琴世界裡,沒有傅聰,只有音樂。」

傅聰認爲,「大家都是音樂面前的小學生,我只是開步較早,我是傳教士,我的宗教就是音樂。」

晚年傅聰在音樂路上卻始終精進不懈,他每天睡早起早,7點起牀,9點半練琴生活裡不離鋼琴,不過卻飽受肌腱炎之苦,練琴與演奏都帶着黑色手套取暖。他說手指上其實都貼了膏藥,只有儘量保暖,血液才能流通

傅聰說,技術很重要,「我花那麼多功夫練琴,就是因爲手受過傷,手指條件不太好。」但光是手指在琴鍵上跑得飛快,不知所云也沒有意義,「鋼琴還重視音色控制、層次變化,這不是技巧,而是藝術。」

傅聰彈琴有自己堅持的品味,早年他以舒伯特蕭邦莫札特行走音樂江湖,70歲之後他偏愛海頓,他認爲音樂家裡恐怕沒有人比海頓更懂得幽默,「莫札特的幽默笑中含淚,而海頓則是真正的幽默。」,傅聰說也許是因爲他的年紀,「海頓音樂從農民土地中流露的踏實,清新,是我所向往的境界。」

過去訪臺記者會上有許多精彩片段,傅聰總堅持不現場演奏一小段,這也讓邀請他訪臺的老友許博允很尷尬。傅聰堅持「我這行又不是娛樂,我如果要彈,就是彈整個樂章。」傅聰一生精采傳奇,從此畫下句點。(編輯屈享平)10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