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瘦身”動作頻頻 央企打響“第一槍”

本報記者 吳靜 盧志坤 北京報道

隨着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企業組織架構調整、精簡團隊的動作仍在持續。

作爲當前拿地和銷售市場的主力軍,央企也開始收縮戰線。2024年,中國金茂(0817.HK)、招商蛇口(001979.SZ)、華潤置地(1109.HK)、中交地產(000736.SZ)等央企,以及混合所有制房企萬科(000002.SZ)等紛紛加入組織架構調整陣營,精簡架構層級,合併或取消部分區域公司及城市公司。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從2021年開始,伴隨着行業銷售額下滑、企業人均效益持續下降,諸多房企開始優化組織結構,進行精細化管理,一切向利潤看齊。

相比前兩年持續不斷的小幅度調整,近期調整的頭部房企則更加聚焦核心城市,通過區域合併集中優勢資源,打造強勢組織,強化重點區域深耕。

央企加入調整陣營

在近期房企的組織架構調整中,中交地產直接撤銷區域公司的舉措頗受關注。

據瞭解,中交地產此前實行“總部—區域—城市”的三級管控模式,區域層面包括華中、華東、西南、華北、西北及津雄等7個區域。此次撤銷後,將由集團總部直管城市公司,實行兩級管控。

此前,在管理架構上,多數房企實行的多是“總部—大區—城市公司”三級管理架構。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以前房企所拿項目基本是總部在操盤,隨着項目逐漸增加,業務會慢慢地向區域下放,出現城市公司、區域公司,這些區域/城市公司的成立初衷也是因爲接近一線,能夠靈活應對,便於總部實現當地化管理。隨着業務逐漸精細化,房企管理層級也逐漸增加,審批流程愈加煩瑣。

這些問題在行業高速發展時期被規模、利潤的快速增長所掩蓋,而在市場下行階段,精簡架構、優化人員就變得迫在眉睫。

過去兩年,已有不少民營房企在層級架構上進行了優化精簡,此次中交地產直接對標民企,徹底實行扁平化管理。對於此次調整原因,記者致函中交地產,對方未予置評。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錶示,在近期的央企調整中,企業總部趨於扁平化、專業化和平臺化。一方面爲了有效避免總部“頭重”,失去對市場快速的反應;另一方面,這樣使總部可以作爲職能部門,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的資源整合和協同作用,進一步提升管理效能。

除了對組織實行扁平化管理外,近期央企的調整中,均涉及對區域公司的精簡與合併。比如除了撤銷區域公司,這次中交地產還將16個城市公司,按項目地理區位採用就近原則重組爲9個:北京、武漢、成渝、蘇杭、廣州、上海、雄安、廈門、長沙。

在2月初招商蛇口的調整中,則是將原來的華北區域、華東區域、江南區域、華中區域、西南區域、華南區域及深圳區域7大區域調整爲5大區域。

其中,深圳區域和華南區域整合成新區,整個大灣區以更完整更強大的區域形態呈現。而華中區域將在架構中被淡化撤銷,涉及的相關城市大概率會以就近原則劃分給西南區域、華北區域。

聚焦深耕、注重質量

近兩年,伴隨着房地產行業進一步調整,市場規模從2021年的“雙18”(銷售金額18萬億元、銷售面積18億平方米)峰值逐漸萎縮,至2023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約11.17億平方米,同比下降8.5%,創2012年以來新低;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約11.66萬億元,同比下降6.5%,銷售額創2016年以來新低。

與此同時,無論是銷售端還是土拍市場表現,城市之間的分化也愈加明顯。一位國企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大家對三、四線城市普遍持悲觀迴避態度,而核心一、二線城市,無論是從購買力、去化速度還是銷售總額的絕對數來看,都更具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央企對區域公司的調整中,華中區域成爲房企裁撤合併的重點。比如2月初華潤置地的調整中,原華北大區與東北大區合併,成立新的北方大區;取消華中大區;原華中大區武漢公司、長沙公司劃歸華西大區管理,新的華西大區改稱中西部大區;原華中大區鄭州公司劃歸北方大區管理。據瞭解,2023年華潤置地東北大區在幾個大區中籤約金額最低,被取消的華中大區緊隨其後。

重組之後,華潤置地形成華東、華南、深圳、北方、中西部五個大區,旗下部分地區公司將進行整合,相關人員也會進行調整。

與此同時,長三角、粵港澳區域成爲房企佈局重點。比如根據中國金茂的調整方案,原華東區域和蘇皖區域合併爲新華東區域,撤銷以上區域的所有城市公司,開啓大華東時代,總部設在上海。

“近期的組織、區域調整目的,更多地在於聚焦深耕,收縮戰線,側重發展質量和品質而非規模,與之前追求規模截然不同。”劉水告訴記者,房企組織架構調整原因複雜,主要受區域市場、房地產發展潛力等多重因素影響。

從區域市場基本面看,他進一步解釋道:“長三角及粵港澳擁有較強的產業基礎,人口持續流入,房地產需求較強,是主要龍頭房企非常倚重的重要業務區域,在人力資源及其他資源配置上也會加重。”

比如萬科近期對南方區域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將原來接近20個城市公司整合成8大城市公司,即廣佛公司、東莞公司、珠西公司、福建公司、廣西公司、深圳公司、萬溪公司及海南公司。

據瞭解,南方區域一直是萬科的銷售業績大區,2020—2022年,南方區域銷售額分別爲1502億元、1450.3億元、1039億元,在集團整體的佔比分別爲21.33%、23.1%、24.9%,連續多年排名第二。

在合併城市公司的同時,萬科還對部分城市公司進行了對應的管理人員調換,其表示,公司堅持事人匹配、大江大海用人的理念,會持續把優秀人才配置到合適戰場、關鍵崗位,爲骨幹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據瞭解,去年全年,無論是拿地金額還是拿地規模,長三角均領跑全國。根據中指研究院的統計,長三角TOP10企業拿地金額3116億元,居四大城市羣之首;京津冀TOP10企業拿地金額1282億元,反超粵港澳大灣區位列第二。

此外,從土地成交來看,2023年,長沙、鄭州和武漢的住宅用地成交金額分別下降38%、27%和6%,均有較爲明顯的下降。“企業拿地熱度明顯下降,企業自然也會減少中部資源配置,區域公司會被合併。”劉水錶示。

探索新出路

在精簡架構、合併區域公司的同時,各房企也在紛紛調整業務結構,加大輕資產佈局。

春節假期後,中交地產旗下代建平臺中交管理官微即宣佈,成功中標汕尾市城市運營投資有限公司所屬“愉憬灣”項目全過程代建代管,年內首子正式落地。

據瞭解,該項目起初由萬德隆集團、陽光城共同打造,汕尾市區“三舊”改造中“一帶兩核”的重要核心區域,總佔地約1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10萬平方米,曾被冠以“汕尾城市封面”光環,但在疫情影響與資金壓力下,項目幾經輾轉,最終改由汕尾市城市運營投資有限公司百分之百控股,並於近日引入中交管理進行代建代管。

行業下行時期,房企普遍選擇代建這類輕資產業務作爲抗週期的利器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行業已有超90家企業涉足代建領域。

近兩年,城投托底拿地、“紓困項目”和保障性住房等均爲代建提供了廣闊空間,代建企業新簽約規模未來或將持續走高。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代建企業代建項目新簽約建築面積約爲17312萬平方米,較2022年大幅增長56.3%。

除了中交地產外,伴隨着近期的合併調整,招商蛇口還成立“招商建管”開展代建業務,成爲業內率先發力代建業務的央企地產之一。據瞭解,招商蛇口此前已在代建領域發展多年,且有較多大型代建項目,此次設立代建業務專業公司,意在深化與其他業務聯動、協同。

此外,在近期綠城中國(3900.HK)的調整中,原本存在感較低的西南區域直接被其代建平臺——綠城管理西南區域合併掉。據瞭解,綠城管理在代建領域規模常年排行第一。

與此同時,近兩年在公募REITs政策支持下,商業成爲房企的新戰場,藉助REITs的東風,越來越多開發商試圖從商業賽道尋找出路。

今年1月初,萬科內部發布組織調整和人事安排,成立商業事業部,將7大區域的商業業務、印力集團統一併入商業事業部。人事安排方面,原南方區域首席合夥人孫嘉出任商業事業部首席合夥人,丁力業繼續擔任印力集團董事長,同時兼任商業事業部首席顧問;王海武擔任商業事業部核心合夥人。

據瞭解,萬科此前雖自2009年開始組建商管團隊,亦收購了專業商管公司印力集團,但多年來“合而不併”。此次組織調整和人事安排,萬科表示旨在把握消費類基礎設施REITs試點及其他政策帶來的商業業務新機遇。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