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禁藥與禁藥鬥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阿姆斯壯掀起的禁藥風暴難以想像。(圖/資料照/達志影像/美聯社)
運動賽事對選手的藥檢機制越來越嚴格,但總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現象,追求成績利益爲前提情況下,兩方永遠在鬥法。
臺北凱撒飯店舉行的「奧林匹克2020改革議題及未來發展研討會」今日進行禁藥相關的專題演講,演講人陳伯儀也指出,「只有很難驗,沒有驗不到」,呼籲選手勿輕易犯險。
被拔掉環法冠軍頭銜的車手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也曾說,只要違規用藥,就沒有驗不出來的狀況,資深國際禁藥管制官及目前國內唯一擔任世界反禁藥組織外展計劃教育講師的陳伯儀指出,國際知名的「港灣事件」暴發時,以當時的藥檢技術的確有驗不出來的風險。
港灣事件起自西班牙,醫師福安德斯(Eufemiano Fuentes)被查獲以輸血方式替選手注入紅血球生成素,警方在他家中還起出生長激素、類固醇等禁藥,並有200多名職業車手有用耀嫌疑,2006年警方這次逮捕程序被稱爲「港灣行動」。
陳伯儀提到,當時選手的檢體要進行檢測,需要經過加熱,而藥物在加熱的過程中會揮發,但現今檢測不需經此程序,「現在檢驗的難度是在於檢測的時間點,還有代謝時間,但只要用藥都驗得到。」
而目前紅血球生成素,已經方便到選手可以自行注射,只要圖釘般大小的針頭,自行從皮下注射即可,陳伯儀透露,過去參與檢測時,有選手被查到是從腳趾頭注射,再怎麼隱密行事,只要一驗都無所遁形。
也因阿姆斯壯的緣故,WADA(世界反禁藥組織)也在2015年制定新的「WADA CODE」,也翻新不少檢測規範,任何大型賽會藥檢都需照新規辦理。
陳伯儀指出,WADA原本在禁藥宣導原本以「Player True」爲宗旨,現在也加入「Coach True」,因爲調查發現,選手用藥的來源,有極高的比例都來自教練指使,因此宣導的對象改爲教練居多,「教練有時與選手的關係比家人還親密,教練的一句話勝過我們宣導人員的千言萬語。」
▲禁藥議題主講人陳伯儀。(圖/記者洪偵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