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車手大火中死裡逃生! 還記得那個被活活燒死在賽車內變烤肉的人嗎?

2020賽季F1錦標賽即將走向尾聲,隨着漢密爾頓和梅賽德斯車隊雙雙提前衛冕總冠軍,賽季剩餘的三場背靠背中東夜戰,似乎已經成爲“雞肋大餐”。然而,巴林夜色中突現的一場大火,卻讓所有車手車迷們都驚出一身冷汗。

格羅斯讓大火中死裡逃生 “人字拖(HALO)”一戰成名

事故發生在比賽的第一圈,哈斯車隊的車手格羅斯讓從第19位發車,車手們爲了搶位爭奪非常激烈。第二個彎後,超車心切的格羅斯讓從賽道左側向右猛打方向盤,力求擺脫身前車陣,然而等待他的,卻是職業生涯迄今爲止最大的一場事故。

在格羅斯讓身後的是紅牛二隊的車手科威亞特,面對着突然方向打來的格羅斯讓,科威亞特幾乎沒有閃避的機會,左前輪直接碰到了格羅斯讓的右後輪——格羅斯讓的賽車瞬間失控,徑直衝向場邊護牆,伴隨着嚴重的撞擊,車身在一瞬間被切成了兩段,電池組遭受撞擊後引燃了油箱導致爆炸並引發了大火。

幾乎所有現場和電視機前的人都驚呆了,每個人的腦海裡恐怕都蹦出了一個念頭:“臥槽!完了,人恐怕要沒了!”

爆炸發生後,賽會第一時間出動了紅旗,場邊的工作人員反應迅速,馬上拿出滅火器跑上去噴射,車陣身後“保駕護航”的安全車,也立即停在賽道邊,趕過來施展救援

此時此刻,事故現場卻是格外驚悚:護欄邊是隻剩下後半截的哈斯賽車,賽車的前半截被完全籠罩在熊熊大火之中,更可怕的是,車手格羅斯讓仍身處其中!

電視轉播中,可以看到在現場維修區的車隊人員都注視着電視屏幕,很多人捂着嘴不敢相信眼前的畫面,有的人甚至眼中已經泛起了淚光。

往常駕駛風格彪悍,被車迷們戲稱爲“格大旗”的格羅斯讓,此時迸發出強烈的求生信念!他依靠自己的力量,掙扎着從大火之中爬出,左腳上的鞋已經不翼而飛,仍然縱身一躍跳過了場邊的護欄,趕上來的救援人員也第一時間往他身上噴灑滅火噴霧。

隨後格羅斯讓在醫護人員的攙扶下,自己走進了救護車。格羅斯讓的死裡逃生,讓車手和車迷們緊繃的心放了下來。

據哈斯車隊隨後發佈的消息,格羅斯讓在此次事故中手腕、腳踝有輕微燒傷,肋骨也遭受了撞擊,但沒有生命危險。維修通道中,得知格羅斯讓獲救的消息後,所有車手和車隊工作人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格羅斯讓在醫院向車迷們報平安

與此同時,社交網站網友們也是議論紛紛,“Halo救了格羅斯讓一命”、“我靠,這雙腿保住了,現在的賽車安全是真的到位,放在10年前,估計就gg了。”、“現在的賽車安全設計救了他,太好了!”、“沒有Halo的話大旗就沒了”

不得不說,賽車安全設計,以及被車迷們戲謔爲“人字拖”(也有人稱其爲“丁字褲”)的Halo保護系統,的確是車手死裡逃生的重要原因。而更多安全保護系統的存在,比如在高溫下烘烤製成,比鋼還堅固一倍的碳纖維單體殼讓駕駛艙始終保持堅固,即便是格羅斯讓這樣的高速撞牆事故,仍然能保證車手肢體無恙。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感嘆格羅斯讓的好運氣,賽車在斷成兩截之後,前半截沒有卡在護欄裡,給了他充足的逃生空間,而且他本人在事故中頭部沒有遭受撞擊,能夠保持清醒自己爬出駕駛艙,一旦卡在護欄裡或者出現昏迷,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

無獨有偶,在這次事故處理完畢,比賽重新開始後,又一場事故降臨。賽點車隊的斯托爾被科威亞特頂翻,賽車直接底朝天停在賽道上。對,造成事故的人又是科威亞特,但其實兩次碰撞,倒黴的科維亞特都是被動方。

斯托爾被倒扣在賽車裡還滑行了一段距離,此時Halo系統再一次發揮了巨大作用,保護了斯托爾的頭部沒有遭受到任何撞擊,最終也是自己掙扎着從賽車中爬了出來。

誠然,這樣的事故,讓不少直呼比賽過於沉悶的觀衆,又一次挑起了興奮的感官神經。但這場事故最終化險爲夷的結果,卻讓我們不得不對F1官方致以誠摯的敬意,感受到F1對於賽事安全的不斷追求。

HANS、“人字拖”——讓F1賽車告別死亡年代

曾幾何時,F1是一項充滿悲情鮮血運動,F1賽道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無數先輩的鮮血。

早期的F1賽事,“速度,更快的速度”成爲車隊所追逐的目標,60年代初,以蓮花車隊總設計師科林-查普曼爲代表的設計師,無一不以製造危險賽車而自豪,那時的賽車特點是:車速相當快,但車身本體卻相當脆弱,大有解體的風險。

伴隨着瘋狂設計師引領的速度潮流,整個60年代有成批的車手在比賽中喪生。

1961年,德國人沃爾夫-馮奇普斯賽車衝向觀衆席,不幸身亡,並帶走了15位賽場邊觀衆的生命。

1962年,共有4位車手和3位觀衆喪生;1967年,有3位車手喪生,其中法拉利車手洛倫佐-班迪尼摩納哥站處於領先的情況下,撞車導致油箱起火燃燒,不幸身亡。據目擊車手回憶說,“他被困在車裡,直到燒焦,整場比賽我們都能聞到烤肉的味道,每次經過那裡,都觸目驚心。”

洛倫佐在摩納哥大獎賽被燒死

1968年,F1領域無可爭議的天才,代表六十年代英國流行文化標誌的英國車手、兩屆世界冠軍得主吉姆-克拉克在霍根海姆參加F2時身亡,即便如此,賽道安全依舊未能得到重視,各大車隊的設計師們依舊熱衷於進一步提升賽車的速度。

到了20世紀70年代,死亡的陰霾依舊在F1運動中揮之不散,1970年,約亨-林特撞上防護牆身亡,似乎死亡已經融入在這項運動的DNA中……

約亨-林特1970年意大利遭遇事故死亡

究其原因,在於F1早期,賽車的防護系統幾乎爲零,車手們的賽車服是賽車服是棉質的,頭盔是皮質的,車手甚至沒有佩戴安全帶上場比賽

1967年天才車手吉姆-克拉克的喪生,未能正確使用六點式安全帶是事發原因之一,車手喬-施萊塞在賽道上被燒死,鎂制車身劇烈燃燒,根本沒有及時滅火的可能。

尼基-勞達1976年在紐博格林賽道的事故

到了20世紀70年代,車手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開始覺醒,以傑基-斯圖爾特爲代表的車手們開始爲“不死在賽場上”而戰,他們成立車手協會,並開始自行將扳手綁在方向盤上、建立自己的急救系統,以及出錢成立流動醫院等等,而這些,都是賽會官方所不屑一顧的。

斯圖爾特表示“我們在爲一個最基本的事實而戰,那就是降低自己的生命危險。”

在車手們的要求下,賽車安全保障終於被提上日程,車手們被要求穿戴防火服、合格的頭盔,以及六點式安全帶,賽車在設計風格上,也開始不斷向保障車手安全上傾斜。

在各方努力下,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賽車事故中喪生的車手數目不斷減少,整個70年代,共有12位車手喪生,到了80年代,這個數字下降到4人。

1994年塞納不幸遇難

時光步入90年代,1994年聖馬力諾伊莫拉賽道在短短一個比賽周帶走了兩位車手的生命,在比賽前一天的練習賽中,澳大利亞車手羅蘭德-拉岑博格由於定風翼脫落,撞上護牆不幸喪生。巴西車神、3屆世界冠軍得主埃爾頓-塞納則在比賽第五圈時不幸衝出塔里布羅彎,高速撞上防護牆而殞命,1994年的聖馬力諾伊莫拉也被稱作是F1歷史上最爲黑暗的比賽周。

塞納的離世,讓F1賽會意識到,這項運動依舊是危險的,依舊有太多安全漏洞需要彌補,21世紀以來,在F1賽事總監查理-懷汀等人的努力下,國際汽聯持續爲F1帶來安全技術革新——儘管這些革新不乏反對和質疑聲。

比安奇在2014年日本站遭遇事故去世

2003年,F1開始強制使用HANS(Head And Neck Support,頭頸部支撐)系統,可以在發生嚴重事故時,保障車手的頸部和頭部緩解衝擊力。

即便如此,F1賽會還是捕捉到安全的隱患,2009年,法拉利車手馬薩頭部被前車掉落的彈簧擊中眉骨,造成重傷;瑪魯西亞車隊車手比安奇在2014年日本大獎賽遭遇撞車事故,頭部受創最終身亡。

爲了進一步提升車手行車安全,F1賽會在2018年全面推出了HALO(光環)保護系統,由於外表獨特,也被諸多車迷們戲稱爲“人字拖”,一時間引起業界的口誅筆伐。

在賽季前的策略小組會議中,10支車隊有9支投票反對HALO系統,梅賽德斯奔馳車隊經理沃爾夫公開表示,“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用一把鋸子將Halo鋸掉。” 此外,HALO系統在車迷羣體中更是被罵的狗血噴頭,在他們看來,在車手頭部架上“人字拖”,會大大影響F1賽事的觀賞性。

F1官方告訴你:Halo系統到底是個啥東西(來源:本站體育)

然而,經歷了兩個賽季的實踐,HALO系統還是收穫了廣泛的好評,2018年的比利時斯帕賽道,霍肯伯格、阿隆索、勒克萊爾全部在嚴重的車禍中毫髮無損後,HALO系統得到了車隊和車手的認可,此次巴林站中格羅斯讓車身起火、斯托爾翻車也都並無大礙,讓網友們紛紛表示“HALO在今天一戰成名。”

防護牆、急救機制、安全車——爲車手安全保駕護航

格羅斯讓在巴林的大火中死裡逃生,賽場的救援機制同樣功不可沒。

在事故發生後僅僅十幾秒,場邊就有工作人員趕到事發地並拿起滅火器朝車身噴射,爲賽道安全保駕護航的安全車也及時停靠在賽道邊,兩位駕駛員立即把受傷的格羅斯讓從圍欄上攙扶下來,讓網友們紛紛爲之點贊:“救援車10秒就抵達現場,太讚了!”,“安全車駕駛員這回不僅是要加雞腿,更應該給他們發勳章了。”

賽道救援人員和安全車幾乎第一時間趕到事故地

而在F1早期,這種賽道安全機制卻是一片空白。

上世紀50、60年代,F1賽道護牆由秸稈堆組成,觀衆可以站在場邊的任何地方,維修區完全開放,賽道毫無安全可言。

1961年,沃爾夫-馮奇普斯在倒數第二站意大利大獎賽中與吉姆-克拉克相撞,賽車衝向觀衆席,馮奇普斯當場死亡,同時也帶走了15位場邊觀衆的生命。

當時,賽事的救援體系也遭到無視,現場救援極爲遲緩不說,比賽也從來不會爲車手的事故而停止。

傑基-斯圖爾特就對自己於1966年在比利時斯帕賽道遭遇的事故心有餘悸:“我衝出賽道,撞穿了一段木籬笆,撞斷了一根電線杆,撞塌了一堵牆,掉進了一間農舍旁邊的類似地下室的地方,我被困在車裡超過30分鐘,啥也做不了,處於無意識狀態。”

幸運的是,另外一名車手格拉厄姆-希爾發現了這起事故,“他放棄了比賽來幫我,從觀衆那裡借來了扳手,移開方向盤,把我從車裡救出來。之後他們去找救護車,過了好久救護車纔來,之後警察又把救護車搞丟了。”

在救援過程中,斯圖爾特足足等了救護車25分鐘,“爲什麼會出這麼多的差錯,你會認爲這就是一段幽默的故事,但這件事就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意識到,整個急救系統就是一團屎。”

而車隊方面,設計師和老闆無需爲車手的喪生負任何的責任,賽事承辦方也不願爲賽道安全過多的掏腰包,觀衆們則只熱衷於觀賞到更快的賽車速度,甚至對賽道事故樂此不疲。

除此之外,賽道設計本身,也會刻意考驗車手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駕駛技術,而無視車手的安全。

不斷髮生的流血事故,讓車手們的訴求愈發強烈,也是從20世紀70年代,車手們要求賽道方面設置鋼製護牆和防護網,並聯名投票取消了1972年的比利時大獎賽,對事故頻發的斯帕賽道進行抵制。

在這些先行者的不斷努力下,賽場的安全系統不斷完善,賽場周邊寬闊的緩衝區、堅固的防護牆大大保障着車手們比賽的安全。更可貴的,是賽事安全理念的進步,每一次黃旗、每一次出動安全車,都滲透着F1對生命安全的考量。

如今的F1,早已不是那個曾經充滿悲情和鮮血的年代,已經習慣於車手們在平緩、安全的賽道中駕車馳騁的車迷,或許偶爾也會爲比賽過於沉悶、缺乏激情而感嘆。然而,巴林的一場大火,讓車手和車迷們在驚魂未定的同時,更加珍惜和尊重F1對於安全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