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爲什麼「中國人」又回來了?
文/吳姿賢 圖/多維TW提供
前總統馬英九常被戲稱爲「臺獨教父」,因爲在他任期內,民衆的「臺灣人認同」大幅上漲,「天然獨」蔚然成風。彷彿是循環的魔咒,總統蔡英文如今也被冠上「統一教母」的封號,根據幾份最新民調顯示,蔡英文主政後,臺灣社會的「中國人認同」開始上揚,挑動綠營的緊張神經。
分析頗具公信力的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於1月15日所公佈的「臺灣民衆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民調結果,再以2016年與2017年的數字變化比較,臺灣人的認同從58.2%下降爲55.3%,中國人認同則從3.4%上升爲3.7%,認爲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率也從34.3%增加到37.3%。
數字變動幅度並不劇烈,但從長期的趨勢觀察,可發現臺灣人認同從2014年發生「3 ·18」學運時達到60.6%的歷史最高峰後,隨即一路下滑至今;相反地,中國人認同卻 是逐漸上升。
更值得注意的是,向來被視爲鐵板一塊的「天然獨」世代在身份認同上也有鬆動跡象。依《天下雜誌》2017年底的調查顯示,20歲至29歲的「臺灣人認同」從76.7%降至72.7%,「中國人認同」更從1.1%大幅增長到4%。中國大陸《人民日報》對此諷刺「所謂『天然獨』,在『天然窮』面前一下子就破功了」,認爲原因出在臺灣經濟窘困逼迫年輕人西進大陸,無形中增進中國人認同。
原因當然不只是經濟,但是「天然窮」的確很可能是關鍵推力之一。再綜合觀察幾年來臺灣情勢與社會氣氛,民意原本就如流水,中國人認同「沉了又浮」的情形,絲毫不令人意外。
爲什麼沉?馬英九第二任期執政成績慘不忍睹,各種「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再加上他確實不懂如何與年輕人溝通,正好給了民進黨一個乘虛而入的絕佳機會。「統獨牌」一向就是民進黨屢試不爽的選舉法寶,刻意的反中情緒操作加上低迷的政治經濟環境,兩者加乘起來的效果或許好得連民進黨本身都嚇了一跳,而兩岸關係就成爲選舉下的犧牲對象。
臺灣社會當時瀰漫着前所未有的反中氣氛,將許多負面現象的元兇推給中國大陸,如經濟惡劣、景點嘈雜、霾害加劇等。
「中國人認同」成了政治不正確的代名詞,而即便是原本就持有這份認同的人,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認同當然下跌。
隨着蔡英文上臺,民衆原以爲去了一個「親中」的馬英九,臺灣經濟就會好轉、社會不再對立、在國際上擡得起頭了,殊不知這些問題幾乎未見好轉,甚至有了惡化傾向,而且也沒理由再隨意卸責,推給中國大陸。
過去許多人認爲,臺灣只要不跟中國大陸沾上邊就能正常發展,如今兩岸政治冷和,形成近年來「最遙遠的距離」,反而使得臺灣的國際空間被不斷封殺,不僅在臺灣內部「黑天鵝」事件頻出,「武統」這個對臺灣最危險的「灰犀牛」(grey rhino)也開始在遠處逐漸奔動起來,令蔡政府民調持續下降。
相反的,中國大陸藉由國力崛起、經濟穩定,不斷吸引臺灣人,特別是青年族羣前往工作,同時增加兩岸人民互動,爲臺灣人在大陸的創業、置產、旅遊等增加便利,這種實際而深刻的生活交流自然會降低臺灣人對大陸的反感。
「在臺灣得不到的,卻在大陸得到了」,臺灣人認同在馬時代情緒性發泄之後,新一波中國人認同又趨上升,幾乎就成爲必然的結果。近期中國人認同之所以「浮上臺面」背後有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