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學潮退場以後

反對服貿協議而佔據立法院議場的學生代表林飛帆(前排左)、陳爲廷(前排右)與學生團體7日晚間在立院議場內表示,學運將在週四10日晚間6點退出議場。(王錦河攝)

太陽花學運持續3周的抗爭,在立法院長王金平發表聲明並進入議場後,已近尾聲,但學生似乎欲拒還迎,捨不得收場。這一場學潮,學生的訴求已經引起社會重視,也得到政院和立院的迴應,再抗爭下去不止正當性全失,也會歹戲拖棚。學生終於決定退場了!

《服貿協議》本不應該引起這麼大的風波,它只是單純臺灣經濟要生存發展必須向國際開放的先聲。但在民進黨「反中」意識形態長期渲染下,意外引爆三月學潮,也因爲學潮,才讓各界驚覺服貿背後臺灣社會如此多元的心聲。

這股聲音裡面,除了有民進黨一貫的臺獨拒中,還有年輕人飽受經濟壓力的焦慮、對藍綠惡鬥衍生的代議政治不滿、對於馬政府執政失能的訕笑,更含藏可能被大陸「先經後政」併吞的恐懼。這場學潮把這些問題如出疹子般一次迸現。

學生提出訴求之後,馬總統、江院長都提出了因應對策,儘管學生不滿意,但是政府已經盡其所能的退到底線。而王金平提出「在監督條例未完成立法前,將不召集黨政協商」,等於完全應和了學生訴求,服貿過關可能遙遙無期。

站在另外一批支持服貿人士的立場,他們也會開始恐懼,臺灣的經濟將迅速停滯,慢慢被邊緣化;兩岸關係會生變,張志軍短期不會來了、馬習會甭談了、貨貿協議慢慢拖吧!

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也是「取與給」藝術,學生們已經拿到了想要的,也該有所給,既然決定退場了,也該還給政治穩定、還給經濟自由、還給社會安定;更應省思這場學運帶給臺灣總體的利弊得失。馬總統也應該反思自己的領導出了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