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每年增加30平方千米,黃河會填平渤海嗎?

東營位於山東省北部,地處黃河三角洲地區,黃河在東營市奔流到渤海,面積約8257平方千米。

黃河在自西南至東北穿過東營,東營南部靠近魯山方向陸地形成較早,西部黃河下游成陸於春秋戰國時,東部和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系近代黃河泥沙造陸所成,只有一百多年曆史。

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奔流入渤海,黃龍入海,大河息壤,每年自然增加約25-30平方千米,足以讓許多小國如新加坡、摩納哥羨慕。

1960年代,新加坡的面積約爲 581.5平方千米,後來陸續填海造陸,面積不斷增長,2022年達到733.2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增長約2.35平方千米。

摩納哥面積2.08平方千米(2022年),其中約0.5平方千米爲填海造地。

同樣在沿海,東營的面積每年大幅自然增加,這些小國卻要用高價來填海造陸,可以說十人九慕。

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以墾利縣、寧海爲軸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淄脈河口,向東撒開的扇狀地形,面積達5450平方千米(還在持續增加中)。

山東東營正處在黃河入海口,海岸線平均每年向渤海推進約390米,新造陸地約25-30平方千米。按照這個速度,黃河有沒有可能把渤海填平呢?

渤海面積約7.7萬多平方千米,相比江蘇或浙江10萬平方千米左右,渤海並不小。事實上,黃河已經給出了答案,只要兩千年左右,就可以把渤海填成湖。

與兩千多年前秦朝相比,渤海面積縮小了1/3,泥沙主要來自黃河,次要來自海河、灤河等。黃河的泥沙也並不是一直流入渤海,在1128年-1855年這七百多年間,黃河奪淮入海,從江蘇北部流入黃海。

1128年(金太宗天會六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東京留守杜衝爲抵禦金軍鐵騎,掘開黃河提防以水代兵,自此黃河開啓奪淮入海的歷程。1855年(清文宗咸豐五年、太平天國五年),黃河在河南開封府蘭儀縣銅瓦廂決口,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出海口再次回到渤海。

這期間蘇北的陸地面積增加約1.25萬平方千米,鹽城至東臺間的海岸線向大海方向推進了30-40 千米,大部分是黃河-淮河泥沙填充造成的,小部分是長江的泥沙造成的。即使減去長江泥沙,黃河在蘇北的造陸面積也超過1萬平方千米,如果把這些泥沙沿現在的黃河注入渤海,首先會把萊州灣圍成一個內湖,再封閉渤海海峽,把渤海圍成一個大湖。渤海的海水很淺,平均約16-18米深,把渤海填成一個湖,或許兩千多年就能做到,完全填平渤海,或許給黃河一萬年就能做到。

一個人的壽命平均只有幾十年,看到的滄海桑田變化有限,往往忽略了黃河的力量。幾百萬年前,我國太行山-王屋山-嵩山以東,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泰山一帶的山東丘陵只是一些小島。

黃河、濟水(黃河的分支)、淮河等河流不斷注入泥沙,填充這片廣闊的海域,形成現在30多萬平方千米的華北平原。給黃河足夠的時間,面積更大的華北平原都能填平,何況是渤海呢?

黃河含沙量巨大,河道經常被淤積,歷史上黃河不斷改道。在有記載的2000多年曆史中,黃河經歷26次大改道,還有1000多次決口,它曾經北取海河入海,南奪淮河入海。最後一次大改道是1855年(清文宗咸豐五年、太平天國五年),奪大清河入海。黃河下游的河道變幻莫測,哪裡地勢低窪,它就奔向哪裡,不斷給華北平原帶來養分,並填充大片海域。

在黃河填充渤海過程中,也有一些力量在對衝。隨着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植樹造林運動,黃土地披上綠裝,水土流失的情況有所改善,黃河變清,泥沙變少,造陸速度的確變慢了。東營面積增加速度,從巔峰時期每年30多平方千米,現在下降到20多平方千米,這和黃河從黃土高原帶來的泥沙減少密切相關。

另外渤海的地殼,幾百萬年來似乎一直在下沉,渤海海峽的寬度似乎也一直在拉伸,這兩項因素的確減緩了渤海被填平,但速度遠不如黃河泥沙造陸的速度。最後就是現代人類用水量比古代多,黃河下游水量可能沒有以前大,泥沙的量也會減少一部分,不過這無法抵消黃河本身的泥沙量。

總的來說,只要黃河出海口一直在渤海,黃河填平渤海,只是個時間問題,不論幾千年幾萬年還是幾十萬年,應該會有那一天。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