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兩週共800年,爲什麼周王朝會成爲中國歷史上最長命的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純粹的奴隸制王朝有有三個,即夏、商、周。

讓人感覺比較詫異的是,這三個王朝都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分別是周朝800年、商朝600年、夏朝400年,之後的封建王朝中國祚最長的是400年曆史的兩漢。

在大家的普世思想中,奴隸制不是更爲落後的制度嗎?爲什麼奴隸制王朝反而壽命更長呢?這一點是很多人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咱們沒法去泛泛而談,就以國祚最長的周王朝爲例,來系統闡述一下這個問題。

關於周王朝的壽命,其實在民間有一個很美麗的傳說,先介紹給大家當個開胃菜。

民間傳說當年周文王去渭水旁邊請姜太公出山的時候,姜尚的這個壞老頭暗中使壞,對周文王提出了愛的考驗,要周文王親自給他拉車。結果周文王爲了俘獲姜尚的“芳心”,費老大勁地拉着姜尚往西邊走了400來步,隨後又往東邊走了400來步,攏共800來步。最後,壞老頭對精疲力竭的周文王表態,你拉了我走了多少步,我就保你們家多少的江山……這便是東西兩週800年國祚的傳說。

當然這種傳說本質上是爲了宣揚姜太公的神奇,大家不可太當真,知道這麼個意思就行了。

其實周王朝能夠成爲中國歷史最長壽的王朝另有原因。有些網友或者史界學者也總結了一些意見和看法,大致有:周王朝的中央朝廷實力過硬、周王朝的當家人素質和水平持續在線、周王朝開創性地建立思想文化武器周禮以及當時的奴隸思想根深蒂固等等。

咱不想挑起是非,所以不對上述這些既有結論作任何對錯評判,只純粹拋磚引玉地談一下個人的一些真實看法。竊以爲周王朝的長壽其實主要就是兩個原因:第一是周禮這個保護套上得太好了;第二就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比較緩慢。

先來說說周禮吧!周禮是周公旦發明並推行的,周公旦也憑藉這一傑作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終身成就獎,被後世奉爲“元聖”——也就是聖人祖師爺的意思,比孔夫子的“至聖”還要牛逼。

那麼周禮究竟在講什麼呢?其實就是後世的政委們乾的活,也就是定規矩、明紀律,也就是孫悟空用金箍棒給唐僧經常劃的那個圈——圈內比較安全,千萬不能隨便走到圈子外面去了。

周禮這一套在後世被用得最多,但也被罵得最多,這個咱們不過多解釋。咱只舉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一切,初代計算機用現在的思維和技術去重新審視,是不是有很多BUG?但不管怎麼說,它是不是比那些傳統計算器厲害一萬倍?周禮也是這個意思,它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創世紀的壯舉。

在周朝以前,統治者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除了靠拳頭外,還靠什麼?靠神秘的未知力量,比如鬼神。所以祭祀便是國家和社會活動的重中之重。這會導致出現什麼漏洞呢?既然是神秘且未知的東西,那就非常被野心家、陰謀家利用。比如周朝滅商就是利用他們老姬家擅長占卜,能跟神秘力量直接對話,所以權威和實力慢慢高漲,最後代表神秘力量宣佈商紂王不是東西,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攻擊商王朝了。

周禮進步在哪裡呢?就是進步在把社會等級給明確化了。周天子是上天派來的代表,是天下的總負責人;然後,那些有實力、有功勞的羣體被分封爲了諸侯,他們是有自己獨立的邦國的,這是周天子封賜給你們的永久性股份,所以你們要世世代代對天子負責;諸侯也不可能對自己的邦國事事親力親爲,所以又聘請了很多職業經理人,這些人就是大夫。他們也是有自己的獨立小部門的,名爲采邑,也就是最原始的“家”。大夫以下就全是打工人了,精英階層、管理人員叫士,有自有資源要交掛靠費的叫平民,沒有自有資源純粹靠出賣勞力的叫奴隸。

等級制度的明確明明是一種思想的禁錮,怎麼就變成了一種社會進步了呢?大家要去想一想“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話,無規則的混亂局面下,冤死、受害最多的還是底層人。

規矩很多時候是對弱者的保護。因爲所謂規矩雖然是強者建立的,但同時也是強者和弱者之間的一種默契和盟約。比如無規則狀態下,強者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弄死弱者;但是隻要規矩建立了,強者弄死弱者就必須要找理由了。人家按時交保護費、對你的態度也好,又沒有任何其他的出格行爲,結果你就毫無理由地弄死人家了,這是要受到強烈的社會和良知譴責的。儘管並一定立馬要了你的命,但是你也永遠無法心安。

說多了也沒什麼意義,大家認真去思考當下所有的職場規則就知道了。可以說沒有一家公司是真正做到“誰行誰上”的,但凡誰敢搞那一套,大概率立馬變成互相捅刀的亂局。

周禮其實就是明確了一個“什麼樣的人該做什麼樣的事”的問題。你是諸侯,就不要想當天子了,別人都看着呢!大夫、士、平民、奴隸也都是如此……別人家的媳婦再好看,你也不能有想法。

其實真正理解歷史和生活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像劉邦的白馬之盟、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等等歷史事件和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行業規則制度,都是與周禮異曲同工的。

不把這些東西真正搞明白,像小說《水滸傳》中宋江當上梁山老大之後就立馬給梁山好漢排座次這樣的情節,是很難理解和接受的。

上述引用這段話,就是周禮的真實價值——在周禮的教化或者約束下,除了慾望,人們還能看到一些其他的東西,進而主動地去剋制一些慾望。周禮使得當時的社會從無序階段進入了有序階段——這就是和平的重要基礎或者不會隨意越過道德的邊境的基本保障。

周朝的那些人難道真的不想當天子嗎?不可能的。而是周禮深入人心,道德和良知告訴他們,即便有那種出軌的想法,也要儘量去控制自己。恰如我們婚姻中的人,其實很多都是有出軌的心思的,可很多人因爲道德良知剋制住了而已。

這些就是周王朝能有序地維持既定局面的重要原因。直到“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後,周禮大廈纔開始大面積裂縫擴展,最後禮崩樂壞,成了一個象徵性工程符號了。但一個系統用了800年,也算是夠好的了。

然後來說說生產力較低的問題。一般地,社會生產力低、人類文明較爲低級的情況下,是更喜歡用野蠻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的,但是大家要想到一個核心問題,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殺傷性武器也是極其難以大面積普及的,這就導致戰爭的毀滅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春秋時期,其實很少有什麼滅國之戰,大多都是爭霸之戰。也就是諸侯國之間只分勝負、不決生死。不決生死也不是因爲那時候的人格外仁慈,而是那個時候一個諸侯國很難真正去消滅另一個諸侯國。

比如周王朝的前半段時間就是青銅器時代,所謂的青銅便是銅和錫等複合合金,因爲天然儲量有限,所以普及性並不高。青銅器的使用範圍僅僅侷限於貴族階級。至於行軍打仗的武器鎧甲等東西就更加可想而知了,一個諸侯國是武裝不了多少軍隊的。就算是到了文明、技術非常發達的今天,如果用銅去做武器、鎧甲,很多國家照樣武裝不出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

所以,大家對春秋時期的戰爭一定要有更爲理性的認知,他們爲什麼會點到爲止?爲什麼不是後世那種全軍衝擊的打法?爲什麼會有各種類似於擂臺賽的規矩?其實就是生產力給限制了。一個發達的諸侯國可能也就只能武裝幾萬人,這幾萬人死一個少一個,就算不在乎傷亡和損失,全部押上去有並不見得能消滅另一個諸侯國,就算一鼓作氣把對方打殘了,佔領統治也是一個重大壓力。這就是春秋少滅國之戰、多爭霸之賽的主要原因。

這樣的問題要到什麼時候才慢慢開始得以逐步解決呢?春秋後期。春秋後期,當時的社會發明瞭冶鐵術。鐵因爲自然儲量非常豐富,鐵器的問世自然也就極大地降低了社會成本,包括軍事成本,戰爭規模也就因此劇烈升級了。

舉個例子,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秦趙雙方共計投入了近百萬的軍隊,這在春秋時期幾乎是不可能的。沒有哪個國家能造出那麼多的青銅鎧甲和武器,也組織不起那麼龐大的隊伍去打仗。

戰爭歸根到底是打錢糧、裝備、人口,也就是打綜合實力。沒錢、沒糧、沒人,想鞭笞世界幾乎就是白日做夢。

鐵器的問世和普及之後,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飛速的提升。因爲以前金屬製品十分貴重,幾乎是不可能用來製作農具的,這就導致農業生產效率根本上不去,生產不出足夠的糧食就養活不了足夠多的人口,也就籌建不了龐大的軍隊,這也是當時的軍事戰爭沒法升級的重要原因。

還有,大家知道古代人爲何喜歡逐水而居嗎?黃河流域爲什麼是華夏民族的文明發源地、聚集地呢?因爲那些地方的土地更加鬆軟、肥沃,更適合耕種。尤其是在鐵器時代以前,耕種工具就是一些石器、木器,太硬的沙土是根本沒辦法耕種的。這也導致很多偏遠山區的土地價值直接被忽略。比如秦楚那樣的蠻荒之地,很多人就都看不上,也不願意去那裡定居,攻打和佔領它們又是圖個啥呢?這也使得戰爭被一定程度限制了。

鐵器問世之後,農耕技術也突飛猛進了,原來一個人只能種一畝地,現在可以種三五畝了,糧食產量也就成倍提升了。有了糧食,人口也成倍地增長了。人口劇烈增長之後,軍隊的基數也就擴大了,對土地的擴張慾望也就變得更加強烈了,原來看不上的土地現在也變得看起來很美、聞起來很香了……

所以,到了戰國時期,軍事戰爭開始劇烈升級,打仗就是爲了滅國,滅國就是爲了佔領對方的地盤。因爲強大的諸侯國已經打得起這樣的大仗了,拿下對方的地盤也變得有用了。成本受得了,收益消化得了,這纔是戰爭升級的本質原因。

這裡還得提一下農耕文化中的壟耕技術,其實也是周朝的時候開始普及的。搞過農業的人都知道這項技術事半功倍的功效,所以就不詳細介紹了。它也使得農耕效率大大提升,進而促使整個社會進入了“糧多、錢多、人多”的正循環。

春秋無義戰,但春秋時期卻並沒有完全禮崩樂壞,爲啥呢?因爲天下人的想法、慾望雖然很多,但是身體條件就那樣,你沒法完全弄死對方,所以只能點到爲止,只能問對方要個態度就行了。打你是爲了讓你服輸,是爲了讓你以後在我面前低調一點,是爲了讓我在江湖上名氣大一點……春秋爭霸其實就是這麼回事。

進入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在前,社會生產力劇烈升級在後,社會動亂的軟件和硬件條件同時具備了,那就開始你死我活吧。沒有你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必須要弄死你,我要成爲最後唯一的王者。通過爭霸賽當個霸主對我來說已經不過癮了,我更喜歡把其他異己勢力都兼併掉,自己成爲絕對壟斷的王者。戰國兼併其實就是這麼回事。

綜上所述,周王朝能夠成爲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原因自然是衆說紛紜,但在筆者看來,核心原因就是上述兩個:主觀上被周禮約束了,大家要以和爲貴,不能妄動干戈;客觀上被低級別生產力制約了,彼此之間就算有太大的恩怨、太多的慾望,但是大家的身體承受能力就擺在那裡,吵一吵、鬧一鬧、打一打,差不多了就得了。

咱們現在很多人喜歡“人狠話不多”,喜歡逮到機會就把對方往死里弄,主要是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很多人都具備這個能力和條件,同時因爲不斷的禮崩樂壞,很多人對生死的敬畏也變得更加的模糊和麻木了。

突然想起一句可能會招來諸多抨擊的話——落後有些時候就是一種優勢。因爲落後更能促進人在主觀上的改變,更容易奮發有爲、更容易團結一致、更容易學習創新、更願意破而後立……而一些過得已經十分優越的人,冒險和賭博的意願不會如此之強烈。歷史上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商鞅變法,秦國如果不是在一窮二白、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推行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很難成功的。因爲先進的組織和團體,推倒重建的內部阻力會大得超乎想象。

周王朝之後,沒有任何一個王朝能持續400年以上,因爲人性之惡亙古存在,而野心家、陰謀家作惡的技術條件卻變得更加成熟了。趁你病要你命,成爲了一個永遠也無法預防、堵住的決口。不如意就要造你的犯、革你的命,因爲我有這種能力和條件,我覺得我有成功的可能性……

周王朝的歷史角色與影響,是很多人都應該去思考的一個永恆歷史話題。真的,咱們很多人都習慣性地鼓吹社會活動是強者的遊戲,殊不知,咱們現在深惡痛絕的各種內卷其實就是因爲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自己是強者了。卷吧!鬥吧!就看看到最後誰是真正的贏家……

孩子曾問,爸爸,爲啥咱們家沒有開跑車、住別墅?答之曰,這很好,這說明咱們家只適合過這種普通生活。你也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和慾望,爸爸擔心你一旦開了跑車、住了別墅之後,就滿腦子都是圍繞着跑車、別墅轉,爲此不停地跟人爭、跟人鬥,最後死在了那些好幾代都開跑車、住別墅的人手裡……

講了這麼多,大家知道周王朝爲什麼能成爲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了嗎?其實也就一句話,各種原因決定了它沒有那麼多一觸即發的暴戾之氣。也希望大家多反思一下我們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