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炎」誤判下背痛 他做完脊椎手術「痛到無法坐」

▲「骶髂關節炎」誤判下背痛,他做完脊椎手術「痛到無法坐」。(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記者李姿儀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50歲雲先生長期有下背痛的困擾,病齡約有20幾年,試過各種治療方式,所有醫生建議要執行脊椎手術,但進行脊椎手術之後,疼痛感甚至比之前更嚴重,甚至連坐下都有困難。後經診斷爲骶髂關節炎後,進行微創骶髂關節固定手術並裝置人工骨材後,終於成功解除疼痛感,也真正解決長期困擾他的下背痛問題

臺灣脊椎微創學會理事長王超然表示,根據國外大型研究統計,骶髂關節疼痛問題佔下背痛成因比率約15%-30%,脊椎手術越盛行的國家,比率越高。臺灣雖然尚無公共衛生統計,但約有5成民衆受下背痛困擾,其中有2成屬骶髂關節疼痛,推測臺灣的盛行率約10%,民衆千萬不可輕忽。

王超然表示,骶髂關節疼痛好發在40~60歲的中年族羣,共同特色病患從年輕起就開始疼痛,並在50多歲達到高峰。由於國內對骶髂關節的診斷尚未發達,若去一般的復健診所,常會被誤診爲骨刺;而若不幸被誤診爲腰椎問題,進行腰椎固定融合手術,更會增加骶髂關節的負擔。

經國外統計,脊椎手術完後骶髂關節炎佔腰椎手術失敗症候羣的45%,所以在脊椎手術之前一定要排除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羣的因素,否則腰椎手術完以後,骶髂關節炎會更加嚴重,病人的痛苦更多。

▲臺灣脊椎微創學會理事長王超然與病患雲先生合影。(圖/記者嚴雲岑攝)

要如何判斷疼痛來源是不是來自於骶髂關節?王超然表示,可在瞭解病史後,進行5項理學檢查,包含拉開(Distraction)、大腿猛推(Thigh Trust)、外展外旋(Faber)、扭轉(Gaenslen)與擠壓(Compression),若有3項爲陽性,就有很高的機率得以確診。不過,爲了要避免僞陽性,還是會透過X光引導在關節放入長針,並注射麻醉藥,若連續2次皆有明顯緩解,就可確定病因

過去對於骶髂關節疼痛症候羣的治療方式除了物理治療、口服止痛藥或高頻熱凝療法外,嚴重者還需要動刀進行手術,今年臺灣通過審查,正式引進在歐美已執行8年多的「微創骶髂關節固定手術」,僅需開3公分傷口,就可以解決下背痛問題,惟目前醫材尚未納入健保給付,需要患者自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