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月新增2萬億,銀行理財規模有望破30萬億

4月理財規模重拾增勢。

數據顯示,4月理財市場規模環比增長約2萬億元。業內人士稱,銀行存款利率下調的影響逐漸顯露,不少企業、個人資金轉入理財。不過,新增2萬億元的理財市場卻正在遭遇淨值波動,在這一情形下,未來理財規模能否持續增長?

存款支撐理財規模回升

歷經近半年連續下跌後,銀行理財規模迎來增幅。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統計的數據,4月全市場理財產品規模環比增長約2萬億元,至28.63萬億元,

環比增速達到了8.74%。

從周頻表現來看,4月首周理財市場迎來規模環比激增,至1.61萬億元,第二、三週持續回落,但增長額度保持在千億元水平,存續規模分別爲1790億元、1683億元,最後一週增幅下降明顯,新增規模爲1090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理財規模創新高是低息環境下“存款搬家”勢頭的延續及收益率比較優勢的結果。光大證券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指出,今年以來,套殼保險資管、手工補息等方式形成的高息存款先後受到限制,使得存款“脫媒”力量顯現,投向存款產品的資金移步至理財。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爲,銀行理財規模止跌回升背後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持續突出的理財收益吸引投資者,其次是存款降息的影響逐漸顯現,最後是手工補息被限制後,不少資金涌入理財。

今年以來債牛行情亦支撐理財收益率的表現,在相對優勢下促進理財規模增長。據記者觀察,歷經2023年全年掛牌利率三連降及今年中小銀行跟進“調降”的存款產品,收益率水平跌至歷史新低點,市場上3年期、5年期的存款產品利率不及2.5%,1年期及以下的存款產品利率更是走到2%水平以下。

相較而言,同期限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比較優勢。根據第三方統計機構普益標準提供的數據,截至4月底,全市場新發的2523款理財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爲3.05%,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爲3.15%,混合類達到3.57%。

從產品最終表現來看,理財產品亦優於存款收益率表現。截至4月底,全市場存續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達到4.08%,近3個月、近6個月、近1年的年化收益率分別爲4.39%、4.52%、3.96%。

記者瞭解到,面對持續走低的存款利率,不少居民研究起了銀行理財產品。“3月份買了一款國有行下屬理財公司發行的固收類理財產品,上個月的收益率達到了4.8%。”家住杭州的白鯨(化名)告訴記者。

除居民外,不少企業也在增加購買理財產品的數量。記者據Wind數據及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存款類產品規模約1069億元,佔全部投資理財規模比重約爲65.5%,去年這一產品佔比約爲84.49%。同時,上市公司對理財產品的認購規模在上升,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154.16億元,佔比約爲9.45%,去年同期約爲7.4%,小幅走高2個百分點。

亦有多家股份行、城商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近期監管通過禁止手工補息、規範通知存款,對存款產品利率進行調降,這類高息產品主要客戶多爲企業,這類產品遭到限制和整改後,不少對公客戶選擇把錢放入理財產品中,“對存款迴流理財形成了支撐”。

破30萬億元?

相較於低息存款來說,理財市場規模能重拾漲勢,依靠的是其波動小、靈活性強、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優勢,但理財淨值波動卻讓不少投資者擔憂。白鯨對記者說,手頭還有幾款R2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最近淨值波動幅度有些出乎意料,已連續回撤5個交易日,累計下跌約0.12%,20萬元的投資成本一天能虧掉一百多塊錢。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近期部分產品淨值回撤屬於正常起伏。某股份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對記者說,近期部分產品出現淨值回撤與債市波動密切相關,可視爲階段性調整,本質上是底層資產尤其是長債在前期瘋漲的情況下出現的回調,屬於正常的資產回撤幅度,不必過度擔憂。

明明也認爲,雖然4月底長債市場利率出現回調現象,但尚未對理財造成波及,破淨率仍處於低位。他預計,5月理財規模仍會維持較高水平,6月即便出現季節性的大幅回調,預計也將維持在28萬億元左右,下半年有望站上30萬億元的高點。

從年初開始,不少業內人士便預測理財市場今年將重回升勢,達到30萬億元的增量。業內人士認爲,這一數字當前仍有樂觀因素的支撐。王一峰認爲,存款“脫媒”並轉移至理財空間還很大,未來也不排除存款掛牌利率進一步下調的可能性,若利率集中下調,可能促使企業或機構活期存款也進入貨幣市場,從而對理財或其他非銀產品形成購買力。

明明進一步解釋稱,商業銀行息差壓力下存款降息的必要性仍然較高,而地方政府化債訴求需要低利率環境的支撐,而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修復受制於高企的實際利率。本次政治局會議提及降息、降成本目標,預計後續存款、MLF降息操作均存在可能。考慮到人民幣幣值穩定的訴求,MLF降息的時點可能仍有待觀察,從全年的維度來看,MLF利率可能有20BP左右的調降空間。

除了低利率環境下“存款搬家”加速有望爲理財市場帶來持續的增量資金外,理財拉久期的增厚收益策略亦在顯現,有望爲理財帶來新的增長空間。業內人士指出,就期限配置來看,4月理財子對信用債進一步扭轉了賣長買短的縮久期策略,利率債也逐步開始要久期要收益。

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鬱認爲,今年以來,隨着對公存款業務監管趨嚴,理財部分通道型存款的投資方式或受到限制,新增規模重新更多地迴歸至債市投資當中,這也意味着銀行理財對於信用債市場的定價話語權將得到明顯提升。與此同時,目前理財投資的通道需求依然較強,因此理財及其各類資管專戶,或均成爲短期買盤重要的邊際力量。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示市場運行風險。“理財規模高增的同時,也面臨着配置高息存款受限、債券供需矛盾仍大等帶來的欠配壓力。”光大證券分析師董文欣指出,4月規模增速較高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對中短債基配置力度顯著增強。但理財當前大舉增配中短端債基,也會導致中短端券種交易擁擠度提升,債券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公募基金和理財之間的預期博弈可能加大市場潛在波動風險,從而滋生負向循環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