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育嬰假/小確幸 難解少子化
勞動部僅是透過鬆綁育嬰假基本日數就想鼓勵男性請育嬰假,效果恐怕有限。記者林伯東/攝影
臺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已是「國安危機」,許多專家早已提醒,建立更平等、平衡的職場環境,是「催生」的重要方式,勞動部才推出彈性育嬰假,希望藉此促使企業創造更友善的生養環境。看似想解決傳統男性員工憂心「育嬰假請太長」不利升遷等問題,但這種「小確幸」,卻不足以解決少子化危機,若無法釜底抽薪讓企業創造可兼顧工作與育兒的環境,少子化危機仍難解。
聯合國研究發現,日本、南韓、香港與臺灣等「性別分工不對稱」的東亞國家,根深蒂固的觀念是由女性承擔家庭責任,造成女性無法兼顧工作與子女教養,是造成生育率低的主因。透過育嬰假的設計,將一定比率的家務工作平均分配給兩性,男性也分擔育兒工作,被認爲可有效提高生育率。
即便以往曾有「職場男性育嬰歧視」的日本,政府近年都透過監督企業,強制男性放育嬰假。除了「棒子」,日本政府也提出父母雙方皆申請育嬰假時,育嬰假期限可延長的「蘿蔔」。相較之下,臺灣僅是透過鬆綁育嬰假基本日數就想鼓勵男性請育嬰假,效果實在有限。
雖然臺灣育嬰假補助的薪資替代率達八成,但投保薪資天花板爲四萬五千八百元,請育嬰假者最多隻能取得三萬六千六百四十元,如此補助對於高薪者實在是杯水車薪,更不容易吸引他們請育嬰假。
勞動部長許銘春面對立委質詢,只說「打開」投保天花板會連動勞保財務,須等勞保財務改善才可能思考,然而她迴應立委提議親職假、長輩照顧假等建議時,卻是相同答案,難道臺灣勞保財務若不改善,催生政策就遙遙無期嗎?
此外,勞動部提升企業參與試辦彈性育嬰假的誘因,是將試辦成果納入相關評選及表揚,但勞動部必須理解,要催生、創造友善職場,終究得創造改變企業文化的機會,讓企業主帶頭、鼓勵支持育兒家庭,且申請育嬰假時不會被刁難,纔是關鍵。
其實從許銘春的報告便可看到,政府三年前將育嬰假門檻降低爲卅日,雖大幅度提高男性請育嬰假的人數,臺灣的生育率卻毫無起色。勞動部將無法大刀闊斧改革的原因推給財源有限,但若只是提高男性請育嬰假的數字,光是數字漂亮,對解決少子化國安危機又能有多少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