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外冷內熱 悲憫深情
拉赫曼尼諾夫身材高大,不苟言笑,他很少談論自己的作品,外人難以知道他的內心世界;但只要他一站上指揮台,或坐上鋼琴椅,就算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動容。他的作品挑戰浪漫極限,讓人難以想像,那出自一個嚴肅的人。
其實看起來嚴肅的拉赫曼尼諾夫是老派多情之人。他與表妹相戀成婚,注重家庭的他,爲了讓太太心安,出資成立出版社請小姨子經營,讓她生活無後顧之憂。
拉赫曼尼諾夫流亡美國之後,擔心待在俄國的友人生活困頓,定期寄錢回鄉支助。他曾擔任波修瓦劇院的指揮,離開俄國後,怕劇院的芭蕾舞者吃不飽,經常想各種辦法寄物資回俄國。
種種有情有義的行徑,對照他音樂中的澎湃情感,就不難了解這一代大師的創作,牽繫於故土與人物,充滿悲憫情懷。不少學者老說他煽情濫情,無法創造新聲音,五○年代以前更有音樂學院禁止學生彈他的作品,視之爲垃圾,實在對他不公平。
拉赫曼尼諾夫律己甚嚴,從不隨便出手,曲曲都是精品。他以十三世紀流行的歌曲《末日經》(Dies Irae)爲主題發展的作品就多達十多首,包括奏鳴曲、《死之舞》交響詩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種窮究一部經典的堅持,後人難以超越。拉赫曼尼諾夫生前留下了交響曲、鋼琴協奏及獨奏曲,數量不超過百首,卻曲曲精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