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不好意思」 臺灣人爲啥要這麼說話

熱狗發表想法的時候,都會「以和爲貴」地起興一句:「其實我覺得...」(網路圖片)

●八星級待遇的超長回覆?

臺灣人說話一定要這麼……,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但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我想說什麼了。

第一年我讀世新大學嘛,開學都要跑各種辦公室辦手續,不同的辦公桌是辦不同項目,結果我走錯位置了,當時的櫃檯小姐是這樣說的:

「不好意思」,我這邊是辦理xxx的,「可能」要「麻煩您」、「幫我」「問問看」那邊第三排的第二張桌子喔,「謝謝您」。

當下我當然是覺得……哇!如果是我,我可能直接說:「問錯了,去找第三排第二張桌子。」

●我的直白

記得剛來臺灣時,我維持着高三的作息,自己吃飯,一下課就跑走了。有一次在學餐遇到臺灣同學,他們很熱心地過來問我:

「海珊,你爲什麼不跟大家一起吃飯啊?」

我居然說:「因爲這樣太浪費時間了。」當下同學們被我的直白給嚇到了……

臺灣人說話除了腔調跟我們不同之外,最不一樣的,其實還是表達的方式與習慣,甚至我剛來的時候,覺得臺灣人說話好囉嗦。

好像要圍繞一個點,一直繞一直繞,就是不肯直說,「那個詞」到底是什麼。現在我漸漸接受了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也認爲這種表達方式有可取之處,給人留餘地,讓人覺得溫和舒服。

●各有千秋

在臺灣的大街小巷穿梭、開路的時候,會說「不好意思」。臺灣朋友說,他倒是喜歡大陸的簡潔明瞭,有一次他在大陸搭公交車,後面人問他:

「下嗎?!」

「不下!」

「不下讓讓!」

他說在大陸不用太囉嗦,也是蠻不錯的,我笑着回覆他,如果在臺灣,就要從不好意思開始念起:不好意思,麻煩請幫我借過一下哦!謝謝您!

既然本人目前人在臺灣,那麼就入境隨俗吧,下面,總結幾個我看到的「臺灣人的表達公式」!

01 不會直接拒絕,而說「先不要好了」

比如朋友說頭髮有點長,我說我的頭髮有時候會自己剪,剪得還OK,我問:要不要我幫你剪?她看看我的頭,「還是先不要好了。」

說完我倆竟然都覺得超爆笑的,同樣情況,我會直接地表明:我纔不要!而臺灣人則是,雖然心裡滿滿的拒絕,仍用比較曖昧的「沒關係,還是先不要好了」來委婉拒絕,說得好像等一下就可以一樣。

同樣的例子還有:臺灣人覺得不好吃,會說「可是我覺得還好誒。」臺灣人拒絕推銷,會說成:「我再看看。」

02 可能加比較,是萬能太極拳

「可能」這個詞也很妙,臺灣人不直接拒絕,但會提出一個「可能方案」。例如說我約一個時間,對方覺得不行,他會這樣說:

「你說的時間不錯,但如果是中秋節之後的時間,我可能會比較OK一點。」

有一次我陪romei在羅東拍婚紗照嘛,她說一開始跟攝影師溝通時,直接發了新疆那種一望無際大草原大森林感覺的照片,結果對方說:「唔,新疆那種可能比較沒有辦法~」

我聽了覺得這對話超好笑,攝影師心裡可能想說這蝦毀是在哈嘍喔?但仍然素養一百分地迴應道:「可能比較沒有辦法。」

●校長打油詩

有一位校長說話很委婉,學生就把校長說的口頭禪改編成一首詩:

依稀彷彿好像是,不過恐怕不見得,

然而可能不一定,但是實在差不多,

雖然個人總以爲,其實我也不敢說。

臺灣人的委婉除了表現在講話,也會表現在辦事方法,例如公司老闆想要開除一個人,不會直接說,而是先調到遠方。

03 到底幫誰?

說「請」是禮貌,大家都知道,但臺灣人說「請」以外,還要加兩個字,「幫我」。

剛來臺時,不瞭解這邊語境,進入一個重要場合,對方小聲提醒我:「請幫我把手機關靜音喔」,我居然跟他說:「噢好啊,你的手機呢?」

我當下不知道,他是叫我把我的手機關靜音,我還以爲他不會操作他的手機,叫我幫他調。同樣意思我可能會說:「請將你的手機調成靜音。」

臺灣人說請幫我做什麼什麼的時候,只是他希望你做、跟他沒關係,算是一種比較委婉禮貌的請求。

「請幫我」還不是最牛的哦,有時候這三個字前面還要加一個「大家」,再加上臺灣人特殊的連音讀法,就會讀成「請大啊幫我~」

導遊在請遊客上車前,會說:「馬上要上車咯!請大家記得幫我上廁所哦!」搞不清的外地旅客真的會嚇一跳……

●河南大嫂的故事

一位臺灣朋友跟我分享了大嫂的故事,大嫂是河南人,在臺灣生下了寶寶。有一次,陪大嫂帶寶寶去看醫生,她抱着寶寶坐在升降椅上,醫生要開始檢查寶寶的喉嚨。

醫生對大嫂說:「請幫我抓着頭喔!」(指寶寶的腦袋)結果大嫂一把抓住了醫生的頭,大家當場傻眼……

原來大嫂看到醫生頭上綁的「探照燈」,以爲是要幫醫生把它抓穩。每當說起這件事,全家都會笑到肚子痛。

●更想要配合的說法

有一次參加活動,主持人怕我們摔倒,希望我們確認鞋帶綁好了,便說道:「請幫我再綁緊一圈哦!」,

其實鞋帶沒綁緊摔倒明明是自己的事,但是主持人用請幫我,就感覺沒有把來賓當小朋友,說「你們要綁鞋帶喔!」雖然是小細節,但聽者會更想要去配合。

04 我認爲、我覺得等I language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非暴力溝通」的I language (我語言),舉個例子,男女朋友約會對方遲到了,有人會說「你這麼晚來!你一點都不在乎我!」

但其實這是u language(你語言),是「你」如何如何,其實男友晚來不一定是不在乎我們,而可能是路上遇到緊急狀況了,用「你」來開頭就純屬個人揣測,有可能越界、讓誤會升級。

正確的表達是,「我等你很久,心裡很擔心,等待的過程我感到失落和難過。」這樣就絕對沒有越界,因爲都只是在說自己的感受,男友不會被代表、也不會誤傷。

使用「i language」也是我認爲的臺灣人溝通的一個特點,只強調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甚至連「手機靜音、保持安靜與綁好鞋帶」都用「我們」「我」這樣的元素來帶領句子。

●模仿的故事

大陸有一個節目叫《披荊斬棘的哥哥》,臺灣藝人mchotdog熱狗也參加了這個節目,哥哥們有一個模仿環節,大家模仿熱狗就是他的那句:「其實我覺得……」

因爲節目中哥哥們常出現小組討論,熱狗發表想法的時候,都會「以和爲貴」地起興一句:「其實我覺得……」

臺灣人表達觀點時,常使用「我建議、在我看來、我認爲、我覺得」等等的詞,或在說一段建議後加一句「阿不過這是我個人認爲啦、我自己覺得啦、我是說啊如果是我啦」。

有一種小小的謙虛的可愛的感覺,而不會直接「你應該要這樣那樣」,只是真實提供參考和建議而已。

我曾跟臺灣老師抱持不同意見,對方沒有直接反對,而是用引導式的問句:「讓我比較好奇的是……你爲什麼會有xxx的想法呢?」

05 連標語也委婉?

大家除了說話委婉,就連臺灣的標語都會比較委婉一點,前幾個禮拜,我在大陸的高中國文老師發了一條朋友圈,是一條標語,寫着「打造一個不打尖插隊的城市」,老師說這個標語有語病,因爲打尖與插隊是同義詞,當然,老師是站在國文專業角度,我當時注意的角度是「咱的標語都好直白」。

我最喜歡的臺灣的標語是「請勿亂丟,神明在看」,傳統信仰加持下,德治在臺灣民間,發揮着真實作用。

還有一句我很喜歡的是:「錄影中請微笑」,其實是說這有攝像頭,別偷盜。標語願意從另外的角度「請你微笑」,讓人有被善意預設、善意解讀、而不是被針對的感覺。

臺灣網友跟我分享,公司廁所裡衛生紙被人整卷拿走,隔天貼上了標語:「衛生的心,不拿衛生的紙。」

也有臺灣朋友告訴我,在山東看過一則違停拖車的警示,就寫了一個字:「拖!」他說:「真是太讓人激賞了!」可見兩岸標語各有特色,都是值得品鑑的文化產物。

06 替換掉敏感詞彙 含蓄表達

臺灣人很懂得替換掉某些敏感的詞,例如盲人會說「視障」,老人會說「銀髮族」,自閉症會說「星兒」,殘疾人會說「身障」等等,更別提某防疫部長說的「人與人的連接」了。

我參加一個需要在全黑環境下進行的活動,因爲看不到,可能會出現肢體碰撞,領隊很委婉地說:「除了正常肢體接觸外,請不要做其他不禮貌的動作喔,不然我們會有專人進行必要的處理喔。」

如果是我的直白版本,則是「請參加活動的人不要變態,不然會直接踹你出去!」

我們都知道主持人想表達的意思,但他能用不破壞氣氛又達到提醒目的的方式來表達,這一點很值得我參考。

說到用其他溫和的表達方式以外,還有一個例子也很有意思。

●部隊趣事

其實我觀察到,臺灣三十多歲以上的男性友人,彼此閒聊都會問到之前入伍在哪個部隊,很投入地談起青春時當兵的往事。

我陪在旁邊聽嘛,朋友開始形容部隊集體生活的趣事,「從前我們訓練啊,下雨走山路的話,鞋子就會溼溼的,跑步時水花濺起來,鞋子襪子都會溼掉,但也不能換嘛……」

我忍不住插話說:「噢你是想說大家有腳氣、宿舍一股腳臭味嗎?」

他頓了一下,但也沒有否認,只是像想要幫忙解釋什麼的樣子,繼續說:「因爲部隊是集體行動,也不能中途走掉說長官我想換鞋子!那加上襪子又溼掉,悶在裡面不透氣的話……」

我就再問他:「所以你是說大家的腳都臭爆了嘛,對吧?」

他沒說是,也沒說不是,只是繼續繞:「因爲襪子溼掉,要穿一整天,然後每個人又只有一雙鞋子……」我實在憋不住了,「唉喲你就直接說腳很臭就行了嘛!」

他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呃…對,大家的腳…是會比較…有一種…唔…味道。」

●臺灣人的「假掰」與「玻璃心」?

以上說的這些,只是我所觀察到的,還在臺灣社會職場上打拚的人們,存在的一種表達的模式與面向。

其實,有的臺灣人自己都受不了這種「假惺惺」,認爲臺灣社會產生這種山路十八彎的累贅表達,是因爲「奧客」(無理取鬧客人)和玻璃心太多了!還會跟着吐槽說,這種表達方式真的「太假掰了!」。

但我覺得,臺灣人日常具備着委婉與直白兩種樣態隨意轉換的功能。

●臺灣人另一種表達方式:超臺客的直白

同樣的,也不是所有臺灣人跟我講話都「轉來轉去的」,相反,越熟就越直白。記得有一次我在朋友面前抱怨自己剛到國文系,文言文好難,根本跟不上老師,朋友就當頭棒喝式地「罵」我:「你別忘了自己是哪裡人啊!中國人學中文怎麼能在這邊靠(哭喪)呢!」

●說話的藝術

一個臺灣人告訴我,如果有人問他這道菜好不好吃,第一種回答是「不好吃,太鹹了。」第二種回答是「很好吃,但如果再淡一點就更好了!」,臺灣人會傾向選擇第二種。

我聽完兩者後,也想要選第二種,第二種既沒有傷害對方,破壞關係,又確實提出了建設性觀點,何樂而不爲呢?

(廖小花/臺師大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