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2023年臺灣人的樂子:在小紅書上回答「臺妹爲什麼這麼漂亮」

兩岸徵文

2023年小紅書成爲我最愛的社交媒體。有別於昔日天涯的砲火隆隆,豆瓣「讓我們討論一下兩岸民主之別」的文藝,小紅書上的討論雖然有時粗暴,但通常很簡單可愛。

大陸人對臺灣或許意見很大,但對臺灣妹子還是難脫濾鏡。從我這位34歲、窮困潦倒的北漂姊姊還是能跟大陸零零後約會喝咖啡的經驗來看,目前這濾鏡不只還沒破,甚至還變成魔鏡。

大數據很愛推給我這類帖子,讓我過於得意,實在用心險惡。

然後底下會有不忍欺騙同胞的臺灣人開始闢謠。附帶一提,鮮少留言的我,今年非常隨意地寫了這條留言——臺灣女生素顏也很漂亮!獲得了一百多個還是兩百個贊。

還有這類帖子,巨多!而且還都挺熱門,基本都會有「不談政治」的附註。

通常這類帖子下面會出現一兩個大聰明。

綜觀整個2023年,在小紅書上我看過最多的謠言,就是一些大可愛在講臺灣有免費醫保。通常這時會炸出一波臺灣網民。臺灣健保沒有免費啦大家!

2023年,我非常珍惜如小紅書這種平臺,就算使用的臺灣人人數沒有想像的多,它還是構建了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

2023年,互聯網上的兩岸交流,已並非單向。

前些日子我的姊姊問我,「愛人是大陸用語嗎?是指結婚的夫妻?」原來是以臺灣二十多歲爲主的論壇,有人用這個詞語。而年紀更大的臺灣網民則去糾正,「別用,這是大陸用語。」

如果不是社交媒體的隻言片語,很難覺察臺灣不同世代對大陸的接受度不同。時代變化,許多時候體現在微小之間,我覺得這很有意思,也常拉在大陸的臺灣朋友討論。

十二月初,一位我引爲知己的臺灣朋友,以三十多歲的年紀在北京突然過世。

家人寬慰,福建人到北京,也是三個小時飛機呢,不分臺灣還是福建人,北漂人孤身在外,心理預期可能都有這一天。

但與其他同在大陸、相熟的幾位臺灣朋友聊起,仍難免覺得悲涼,總覺得不該是這種結局。

「覺得不該是這種結局」,很多當初下定決心、在家人朋友不看好的聲浪中來大陸,最終鎩羽而歸的臺灣人,也會有此感嘆。問過一位2023年回臺「休整」的臺灣年輕人,他感嘆,「當初來大陸,可沒有想到結局是這樣。」

那麼,結局「應當」是如何呢?

臺灣人在大陸,有許多不同「圈層」。

圈層之一,在我看來吃盡時代紅利的,屬於年輕時赴大陸,如今已到退休年齡並將財產帶回臺灣的臺商、臺幹一代。就算不自己創業,仍有許多臺幹能在20世紀90年代就拿着好幾萬人民幣、在當時的大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高薪,在「臺灣人無發展紅利」的近年順利回臺退休。他們會感嘆大陸發展快速,會感嘆以前的光榮時刻,並累積着下一代兒女可能此生都無法積累的財富。

圈層之二,是臺商二代們。父母輩在90年代可以將「臺灣模式」照搬到大陸,但他們已經無法,若要持續生存,則需要深入瞭解這片土地。他們往往努力「轉型」,但仍能承襲上一代所累積的資源。

圈層之三,是臺商外派來的臺幹,許多是在科技業的園區。非常多臺幹保留着非常「臺」的習慣,平日深入來往的朋友多爲臺灣人,若有子女也會選擇臺商學校。他們賺個幾年的高薪,可能因爲照顧家庭或待膩了回臺灣。回去仍可以在論壇上給年輕一代答疑解惑,留下自己的光榮戰績,「以前我在深圳/東莞都拿多少多少……」。

圈層之四,是「並非臺商二代」的創業臺青,這類創業臺青往往是在最近十年纔來到大陸的。許多是從創業基地苟延殘喘、掙扎求生開始,並且很多都與大陸人合作創業。能夠單打獨鬥、並沒有父母輩資源的創業臺青已經很少。這個圈層,也包含來這裡的臺生、在大陸各行各業的臺灣社畜。

「圈層之四」在近三年見面,多以「不錯,還撐着」相互勉勵。當然,這個圈層也有比慘的現象,比如看看2019年纔來北京讀大一、今年畢業的稚嫩臺灣小朋友,2014年就畢業的臺灣老鳥也只能投以同情眼神。

2023年,我碰到非常多這四個圈層的臺灣人,我們想像的、「應當的」理想結局,常常存在於圈層一二三——可以在好時代累積資產,可以配合地方政府鄉村振興、產業升級,可以在必要時甩出鈔票,可以回臺退休並向下一代展現「昔日多輝煌」之成果。

而不是因爲裁員又無法負擔北京房租、且已經無法抱持多少信心而離開。

2023年,就在最後一個月,我與相熟的朋友之間的相互問候,變成「活着就好」,因爲確實有人無法來到2024年。

2023年,我看到小紅書上的兩岸網民雖然偶有吵架,但大陸網民知曉了臺灣健保很好但並不免費,臺灣網民則明白大陸差距太大,不是過去媒體上的「貧窮」或「經濟很好」可以一言蔽之。

2023年,我在工作中深入訪問了27位不同行業的臺灣人,很開心臺灣年輕人走進臺北的川菜店,因爲飲食對成都有了初步印象;但從另一層面講,在大陸的臺灣人正大量離開,並且這些在小紅書與抖音上跟大陸文化融合的臺灣00後,來大陸長遠發展的意願可能還不如我這一代。

2023年,我們都在面對「時代不同於過去」的現實,並且體認更深。

臺灣新聞和論壇上,至今還時不時出現「臺商給大陸帶來發展,大陸壓搾完臺幹就扔」這類爭論,大陸網上也會以「現在根本不需要臺灣人了」、「就是來撈錢的」回敬。

我親身感受到的、當下的兩岸青年生存情況,早就無法以「誰單方面需要誰」概括。臺灣整體經貿依賴大陸,但若從個人層面來看,許多臺灣父母輩都有積累,庇廕下一代不成問題。

仍有一些臺灣年輕人,選擇不在家鄉住着大房子、做着也有八九千人民幣的工作,選擇來到大陸看看,而他們的薪資未必那麼理想。他們不是沒有了在北京的工作機會就不能存活,更無法「撈」到多少。

他們只是想離家看看是否有更多可能,也在與大陸朋友的交往中,改變了大陸朋友對臺灣人的想像。

2023年,我也常懷疑持續留下來的意義,但我明白自己還有想做的工作,還有一些小理想。大陸並不「需要」我,我也沒有那麼「需要」他。

我還是喜歡刷小紅書和臺灣的論壇,喜歡回答「大陸人問,臺灣人答」這種帖子,喜歡挖掘「原來臺灣人也這樣說了」之類的小驚喜。

我能力有限,從未抱着「能獲得什麼大利潤」或「我只想拯救貧窮農村」這種單純的信念在北京生活。

我在「想躺平、又不甘心躺平」中糾結。還在努力找自己的價值,在努力自救,在生活中掙扎。

我只是仍然期望,能與大陸朋友相互獲得,相互成就些什麼。(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