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安基因上半年預虧近4億,“盈利穩健標杆”如何在IVD行業探路前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李佳英 廣州報道7月11日,達安基因發佈半年度業績預告,2024年1-6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預計虧損3.5億至4.3億,淨利潤同比下降206.76%至186.90%。對比去年同期約4.03億元的盈利水平,達安基因在2024年上半年由盈轉虧。
對於這一反轉,達安基因將其主要歸咎於市場需求萎縮與集採政策下的價格調整。加之非流動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額外衝擊,尤其是參股公司安思傑股價波動,直接致達安基因淨利潤減少約2.5億元。
曾被譽爲盈利穩健標杆的達安基因,在2020至2022年間曾連續三年實現營收與淨利潤的雙增長。然而,隨着核酸檢測常態化的終結,其業績急轉直下。2024年一季報已顯端倪,營收同比減少1.85%,虧損達3.63億元。
其實,整個IVD行業亦未能倖免,迪安診斷、華大基因、仁度生物等均面臨業績滑坡。新冠核酸檢測業務萎縮後,如何保持增長似乎已成爲共同難題。
上半年預虧近4億元
曾以穩健盈利著稱的達安基因,在2024年上半年卻遭遇了盈利神話的破滅,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預計淨利潤將出現3.5億至4.3億元的鉅額虧損。與去年同期約4.03億元的盈利相比,實現了從盈利到虧損的轉變,淨利潤同比降幅高達206.76%至186.90%。
對於業績下跌,達安基因解釋稱,受市場需求減少及集採價格調整影響,營業收入減少,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此外,因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對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影響金額約爲-2.5億元,此部分屬於非經常性損益。
這意味着,由於如長期股權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公允價值變動,達安基因的淨利潤減少了約2.5億元,即2024年上半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預計虧損區間爲1.3億元至1.8億元。翻閱歷次財報可以發現,達安基因的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受參股公司安思傑的股票價格變化影響較大。
其實,達安基因此前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盈利水平。2020至2022年間,其實現了連續三年營收、淨利潤增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翻閱財報發現,2020至2022年,達安基因的營收分別爲53.41億元、76.64億元、120.46億元,淨利潤分別爲24.49億元、36.18億元、54.12億元。
然而達安基因已從“盈利神話”的光環中跌落,自2024年起,便陷入虧損泥潭。根據達安基因披露的2024年一季報,報告期內營業總收入約1.98億元,同比下降41.85%;歸母淨利潤虧損3.6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約1093.65%。再從2023年同期盈利約4.03億元到2024年上半年預計虧損3.5億至4.3億元,達安基因經歷了一場從盈利至虧損的急速逆轉。
正如達安基因所言,隨着常態化核酸檢測的取消,市場需求減少。核酸檢測業務量銳減後,多家IVD企業業績普遍出現了大幅下滑。其中,達安基因2023年營收降至11.81億元,同比大減90.20%;歸母淨利潤降至1.05億元,同比減少98.07%。
面臨診斷業務減退的還有迪安診斷、華大基因、仁度生物等企業。迪安診斷2023年營收爲134.08億元,同比下降33.89%;歸母淨利潤3.07億元,同比下降78.56%。華大基因2023年營收、歸母淨利潤降幅創上市以來新高。營收水平從2020年的83.97億元高位一路跌至2023年的43.5億元,歸母淨利潤更是四年間從20.9億元驟降至9290.04萬元。仁度生物也在2023年陷入業績下滑,其當年營收約1.64億元,同比下降45.89%;歸母淨利潤825.93萬元,同比下降64.60%。
多家企業直言,行業週期影響及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大幅減少是導致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此外,未來抗新冠感染的分子檢測市場規模也將持續下降。據沙利文報告,中國分子診斷市場按疾病領域可分爲抗感染(新冠)、抗感染(非新冠)、抗腫瘤和其他板塊。其中,抗新冠感染的分子檢測市場規模自2023年驟降至49億元后,預計2025年降至12億元,2030年甚至僅1億元。與此同時,中國分子診斷抗感染(非新冠)市場規模仍然可觀,預計2030年將達到249億元,2025年到203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爲16.5%。
全面進入IVD以求止虧?
在此背景下,多家企業紛紛發展新增長點。其中,達安基因則是選擇全面進入IVD領域。
財報顯示,達安基因業務範圍涵蓋了以分子診斷技術、免疫診斷技術、生化診斷技術、POCT等診斷技術爲基礎的醫療器械、醫療健康服務等諸多領域,以傳染病、精準醫療、血液篩查、公共衛生、儀器耗材、科研服務等多條產品線全面佈局體外診斷產業。
IVD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彙集了臨牀醫學、機械、免疫學、生物化學等衆多前沿技術,產品開發難度大、週期長。要保持技術領先優勢,企業運營對資金需求旺盛。而達安基因陷入業績滑落困境後,其研發投入也似乎受到掣肘。
值得注意的是,達安基因的研發投入由2023年的11.23億元減少至5.3億元,同比減少52.84%。同時,較高的應收賬款也似乎成爲其發展負擔,截止到2024年一季度,達安基因仍餘18.72億元賬款未收回。
在幾輪大規模集採後,達安基因分子診斷試劑產品的終端售價大幅跳水,但銷量增長並未如預期般顯著,反而呈現出生產與銷售量雙降的態勢。
財報顯示,達安基因2023年試劑盒銷售量同比暴跌72.13%至1567.94萬盒,生產量亦減少64.79%至1950.24萬盒。此外,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加劇了庫存壓力,庫存量同比激增238.32%至5427.1萬盒。
在業務模式上,達安基因透露,當前以產品銷售爲主,特別是分子診斷產品。服務方面,達安基因曾從事ICL(獨立醫學實驗室,亦稱第三方醫學實驗室)檢測業務。但自雲康集團計劃上市後,於2018年10月開始,ICL檢測服務不再納入合併報表範圍。
目前,達安基因提供的服務多集中在科研技術及公立醫院的LDT項目上。達安基因也在年報中表示,分子診斷已經成爲成長最快的市場,POCT、LDT等領域成爲新增長點。
其實,在分子檢測行業中,實驗室配備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並以LDT的形式提供檢測服務較爲普遍。在中國市場,LDT作爲IVD模式的前置或過渡階段,又或許因其能加速產品商業化進程而備受青睞。
對此現象,東吳證券指出,只有獲證後,IVD產品才能獨立銷售,否則只能鑲嵌進整體的LDT服務,醫療機構無法直接使用。尤其對於那些擁有豐富醫院資源的分子診斷企業而言,LDT模式能高效複製產品推廣經驗,實現銷量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LDT行業的歷史相對較短,尚未建立LDT行業的全面監管框架,目前仍在規範發展中。諾輝健康便曾在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就LDT服務事項諮詢後獲知,不會因過往提供LDT服務而受到處罰,國家藥監局也不會直接監管LDT服務。
那麼,達安基因在服務之外的表現又如何?達安基因曾在答覆投資者疑問時表示,分子產品依然佔據主導地位,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其次是免疫產品,穩定的銷售,在整體營收中佔據重要位置。相較於前兩者,生化產品目前的收入佔比比重較低,但作爲戰略佈局的一部分,有望在日後成爲收入新增長點。
此外,達安基因還積極展望IVD產品的國際化前景,認爲隨着國產化率的提升,特別是分子診斷試劑領域,國產品牌在性價比上的優勢將助力其在國際市場上贏得更多份額。
然而,在達安基因摩拳擦掌計劃全面進入IVD行業之際,來自新產業生物、邁瑞醫療、亞輝龍等同行的競爭壓力不容小覷。
東吳證券指出,從市場動向來看,以新產業生物、邁瑞醫療爲首的企業正加速出海,其中新產業生物海外業務比例已佔30%以上。在大量高出海比例的IVD企業中,安旭、九安等海外收入佔比更是超過90%。
在激烈競爭中,達安基因能否實現轉型升級、業績穩健增長,還需時間進一步檢驗。